-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蝴蝶的自然觀察與飼養
吳文德老師提供……等,可說是精彩萬分!只要您以放大鏡或以望遠鏡倒置反用,權充放大鏡,即可仔細端詳、觀察了,有些卵的受精斑鮮明可見,有些則有突起或凸陵,在放大器材之下,更加的充滿生命脈動。
許多的蝴蝶在產卵時,為避免幼蟲遭天敵一次滅絕或食物不夠,而將卵分散產於不同株的寄主植物上,而幼蟲孵化時也會利用清晨時段,以其小巧但卻銳利的口器啃咬卵殼以利爬出,並將剩餘的卵殼啃食精光,一方面補充營養,同時也可避免天敵尋「跡」來襲,真是高干!僅是孵化的動作,研究者曾觀察過一批紅星斑蛺蝶幼蟲的孵化過程,平均每一隻費時竟二個小時之久,特別是在咬破卵殼的動作,最為艱辛,每咬幾口隨即休息一陣,整個過程真是精彩,個人常想若是讓畏懼「毛毛蟲」的朋友觀察過祂們孵化的艱辛過程後,應會深深感動,而不會再有一腳踩死牠的衝動。
至於觀察蝴蝶的卵,通常蝴蝶產卵時,會將卵產在幼蟲的寄主植物上,並且特別喜歡產在嫩芽附近,因此指導學生直接觀察寄主植物,仔細翻尋嫩芽應不難發現,教師最好先認識、了解蝴蝶的寄主植物。另一種方式是透過雌蝶來進行觀察,蝴蝶成蝶有許多種行為是非常明顯而有趣的,如吸蜜、吸水、飛行、產卵……,教師應特別注意蝴蝶如在某一處,或某株植物附近徘徊緩慢飛行,並不時以前腳探觸、輕點植物的行為,甚至以腳攀附植株、或邊振翅,弓彎身體腹部觸點植物嫩芽的動作,正是雌蝶的產卵行為,待雌蝶飛離後,再翻尋該植株,就可找到蝴蝶的卵。觀察者可同時觀察、記錄到蝴蝶的種類、寄主植物或產卵植物的種類,以及雌蝶整個精彩的產卵行為和卵的外形、顏色,是非常好的觀察對象。藉由這些資料的分析和比對,同時可以了解到蝴蝶和寄主植物的相互關係,甚至藉此可認識許多的植物。此外,教師們必須注意的是蝴蝶產卵並不一定直接將卵產在寄主植物上,一些草原性蝶種,如孔雀蛺蝶、黑端豹斑蝶、琉球紫蛺蝶等 蝶種,常喜歡將卵產在寄主植物附近的其他植株上,所以勿篤定該植物一定是其食草,若存疑可嘗試連同植物葉片一起攜回孵化飼養予以求證,因為目前臺灣產的蝴蝶幼蟲食草資料並不完善,坊間出版的許多蝴蝶書籍中,有許多介紹的食草是未經實地驗證的錯誤資料,教師千萬不可過於相信書中所載,更何況有許多的蝴蝶幼蟲寄主植物不明,或許透過教師們帶領學生從事自然觀察的教學活動中,可發現與補充許多寶貴的資料,期待大家共同努力。
雖然,研究者所認識的植物不多,但就所認識的蝴蝶寄主植物中,有許多就是根據野外的蝴蝶產卵行為、觀察卵與植物之關係,輔以參閱相關文獻資料所獲知的,如孔雀蛺蝶與定經草、大綠弄蝶與筆羅子、大琉璃紋鳳蝶與三刈葉、單帶蛺蝶與水京金……等,同時可以認知到該植物的生態環境、蝴蝶的棲息環境……等等。經由野外的自然觀察、學習,所獲得的不僅是蝴蝶的知識,更是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體驗與自然生態保育相關知識。
二、幼蟲的自然觀察
在一般人的眼裡,蝴蝶的幼蟲就是「毛毛蟲」,牠─很噁心、很可怕、很恐怖、千萬別碰上,不然會很癢,甚至皮膚會爛掉???諸如此類。其實除了一些長滿了毛茸茸長毛的枯葉蛾、毒蛾及刺蛾科的毛毛蟲,真的會讓許多人過敏、發癢外,絕大多數的毛毛蟲對人而言是無害的!
蝴蝶的幼蟲外觀可說千奇百怪,無論是外形、顏色、行為、習性都有牠奇妙之處,但是一般人卻常忽略牠,或對牠有所誤解。一般人在野外眼睛看的到的是會飛的成蝶,躲藏在葉背的、樹枝上的、甚至葉面上的可愛幼蟲卻常視而不見!更遑論說是要觀察牠、欣賞牠!
在進行蝴蝶幼蟲的自然觀察之前,有些「功課」是不可不做的,那就是要先認得這些幼蟲食草!當然也可以反過來,透過幼蟲的活動、和植物的互動,藉以認識植物!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研究者平常喜歡翻翻書籍,透過閱讀初步認識蝴蝶的幼蟲生態習性,再到野外實地觀察,與書籍內文相互印證,果真如書上所言,則一方面加深印象,再則培養觀察能力。最有趣的是,倒是常常發現許多書上未曾記載,甚至謬誤之處,喜悅之情可想而知,無形中更加深了自然觀察興趣!
經驗的累積,是自然觀察的不二法門。有許多找蟲、觀蟲自然觀察專家,一些與螞蟻共生的幼蟲、活動在高層樹冠的珍稀小灰蝶幼蟲……都難逃他們的「法眼」,例如中華蝴蝶保育學會的理事長陳建志博士、目前任教師大的徐堉峰教授、前臺大楊平世教授的得意門生,目前擔任民生報專任生態記者的詹家龍先生等,那雙銳眼可真是再三的經驗所累積而成!當然,經驗的累積除書籍文獻的閱讀外,還需要不斷的進行野外觀察。然而野外的觀察並非漫無目的、毫無章法地胡亂找尋,透過敏銳的觀察力和一些「蛛絲馬跡」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咬痕、幼蟲排遺、食草辨識……等等。教師們必定聽過「凡走過必留下足跡」這句話吧!同樣的─「凡吃過必留下糞便」、「凡啃過必留下咬痕」,這真是幼蟲的自然觀察入門之鑰!在野外,透過咬痕和排遺是找到幼蟲最快捷的方法,找到幼蟲後再進行更深入的自然觀察!例如幼蟲與植物的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