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第一次有中国人拿到这个奖 - 张轲:胡同里的微型城市化.docVIP

50年,第一次有中国人拿到这个奖 - 张轲:胡同里的微型城市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0年,第一次有中国人拿到这个奖 - 张轲:胡同里的微型城市化.doc

50年,第一次有中国人拿到这个奖 | 张轲:胡同里的微型城市化 这个神秘的大奖 50年来只颁给过13个人 而上一次获奖的亚洲人是安藤忠雄 中国的设计 再次获得了世界的肯定 9月12日,中国建筑师张轲荣获阿尔瓦·阿尔托奖,成为获颁这一国际建筑界重要奖项的首位中国人。 阿尔瓦·阿尔托奖创立于1967年,以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卓越贡献。奖项不定期颁发,表彰世界各国在创新建筑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个人和机构。 ▲中国建筑师、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张轲荣获阿尔瓦·阿尔托奖 这个神秘的大奖到底厉害在哪里? 今年50岁的阿尔瓦·阿尔托奖,被称为“普利兹克风向标”。此前获奖的唯一一个亚洲人,是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 该奖项不定期颁发,50年共有13位获奖者,张轲是第13位获此殊荣的建筑师。 张轲是传说中的“学霸”,清华建筑系本硕、哈佛建筑学硕士。 然而,他放弃了美国各大建筑所的高薪,选择回国创业。并且不走商业路线,做的是最简单朴素的公共建筑。 评委对他的评价是,“张轲在细节和技艺方面展现了超乎寻常的理解,即使他面对的建造环境极具挑战性——在偏远的村落中,当地社区甚少接触到当代科技。他对社区的理解都体现在建筑设计上,从材料到功能都保持了一致性。” 做建筑就像写小说 1970年出生的张轲本来喜欢物理,但因为清华建筑系是最难的,一个省才招一个,就去考了。 8年后,获得清华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的张轲成了该系第一个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 哈佛毕业后,张轲在美国各大建筑事务所工作过。后来想自己开建筑事务所,便从纽约世贸大厦搬回北京。他说,“在美国,建筑师是一个30岁已死,80岁才埋的职业,从一开始就看到了结果。中国有太多的未知,这才是有趣的地方。” 对张轲来说,建筑最大的魅力来自于它是一个由虚构到现实的过程,“做建筑一开始也许有点儿像写小说,你可能虚构一个角色,想象一个空间,然后你想这个人站在窗边看着窗外的风景,但当你实现它以后,一切就真的存在了,真的会有这个人生活在这个窗口,生活方式是由你策划的,这种满足感是很奇妙的。” 张轲的作品无论是风格还是外形,都不太主流。这是张珂特意要在创作中,保有自己最大的主动权。所以他把工作室取名为“标准营造”,也是表达不随波逐流,不受标签束缚的个性。 ▲标准营造团队 张轲的建筑事务所位于中科院仪器厂的红砖大厂房里,毗邻各大高等学府。公司里有50%的员工是外籍人士。 而他的建筑理念中有3个“不感兴趣”又正好呼应了事务所的名字:对追随风格流派不感兴趣,对任何国外嫁接到中国的东西不感兴趣,对在国际上卖弄中国文化不感兴趣。 标准营造工作室 北二环的一个500多平米的破旧修车厂,被有着胡同情结的张轲改成了工作室。 办公室全用混凝土构筑,内部采用寻常的自流平、抹灰,所以造价非常便宜。 除了卫生间和储藏室,所有的门都给取消了,空调、灯具、暖气全都隐藏了起来。 外墙用的全是灰砖,透露着胡同的情结。最有趣的是庭院里的30多棵树也是自己亲手挑选种植的。靠庭院一侧的墙上开了一整面的大玻璃窗,而露出半边屋架的天窗,则是整个空间的点睛之笔。 微胡同 ◆ ◆ ◆ “微胡同”是张轲的“标准营造”团队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进行的一次建造实验,打破了传统胡同空间的局限,目的是探索在传统胡同局限的空间中创造可供多人居住的超小型社会住宅的可能性。 微杂院 茶儿胡同8号“微杂院”是张轲带领的“标准营造”团队继“微胡同”之后,再一次探讨杂院共生”新模式。2016年阿尔汗奖获奖作品。 如何与居民“共生”、“成长”,是“微杂院”面临的一大挑战。 考虑到加建部分腾退后可能会被再次占用,现存的违章建筑被重新设计。而违建空间则还原为公共空间。 初期时,“微杂院”聘用了本地居民担任门卫。二期则打算建造公共浴室,为居民提供更多福利。 “微杂院”目前已有建成的项目包括儿童图书馆与艺术空间。据了解,项目将用于儿童艺术教育的公益项目。 西藏娘欧码头 近年来,张轲在西藏做了很多项目。事实上,很少有建筑师敢在如此敏感的地区做项目,很容易外界与当地人两边不讨好。 在西藏的项目上,张轲尽量避免诸如宗教、民族特色等具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