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之洞对武汉文化的影响精选
张之洞对武汉的文化的影响 1304 英语国贸 李梦蝶 一、张之洞教育思想与近代教育 鸦片战争后,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教育思想,其所著《劝学篇》就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宗旨。他尊重旧学,又提倡学习西学,讲求洋务,曾开办了多新式学堂,并主张派人出国考察和留学。他反复强调“今日中国欲转弱为富强,舍学校更无下手处”,而要培养人才,在于兴学。张之洞认为传统的科举考试不是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只有兴学,才能为国家多培养人才。中国只有办私塾、书院的经验,对办近代教育缺乏实践。在中法战争之前,张之洞对书院教育较为重视,因此创办了一系列书院,如湖北经心书院、四川尊经书院、山西令德书院、广东广雅书院等。其中广雅书院院最为著名,是当时全国有名的书院之一。 由于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有这些大的的改革: (1)武备学堂 培养军事人才 (2)实业学堂 以学习西方科技为目的 (3)师范学堂 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师资力量 (4)方言学堂 培养外语人才 (5)普通学堂 (6)游学教育 对武汉的教育的具体贡献: ?改革传统书院 乾嘉以后,由于经费不足,教官失职,不少地方学寓逐渐停废,书院成为主要教育机构。但这些书院大多数只是考课,没有讲学色彩,与经世致用学问脱节。为此,张之洞开始重视引导书院讲求实学,于1869年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阁设立经心书院,拔其优秀者,读书其中,所研习的多为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标榜实学,注重经世致用。1870年学政任期己满,在卸任回京之际,张回首在湖北的行为,确实付出不少心血,也得到湖北士人的好评,不禁为自己公务劳苦而早生白发发一番感慨:“人言为官乐,哪知为官苦。我年三十四,白发已可数。” ?创建新式学堂 张之洞在湖北铁政局内创建工艺学堂。课程有汽机、车床、绘图、竹器、洋脂、玻璃各项制造工艺。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矿务学堂(1892)、自强学堂(1893)、湖北武备学堂(1897)、湖北农务学堂(1898)、湖北工艺学堂(1898)、湖北师范学堂(1902)、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女子师范学堂(1906)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 ?学制改革 甲午战后,张之洞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担任湖广总督之后,张之洞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 ———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这些新式教育活动使其教育强国的构想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张之洞对武汉的现代教育的影响: 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科举制度的解体 二.张之洞西学的引进与市民的影响 洋务运动与西方文化的引进,以及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对中国传统的图书出版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 )为适应新教育,近代的编辑家出版家们,把目光投向教育和出版。 (二)现代印刷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图书的出版速度。 (三)现代出版物的类型逐渐增多,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近代报刊的出现。 张之洞对西方文化的引进促使了出版业的发展,从而是他的观点传播到了武汉市民的心里,其对武汉市民的主要影响是: 打破几千年的封建顽固保守思想,推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西学的引进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让市民更加进一步的了解到了何为西方文化。 三.一批值得后人凭吊的历史遗迹 作为一个动荡时代的朝中重臣,张之洞很长时期以来不是被人漠视,就是陷入争议。其中最具喜剧色彩的就是他种瓜得豆的历史命运:为忠心耿耿竭力维护清政府,但推行举洋务运动却奠定了近代工业文明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就在他所任职的地方―――广州、武昌、南京,几乎都成了革命思想的发源地和革命活动的策源地。因此孙中山曾经评价他是“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然而无论人们如何评价张之洞,武汉人民却难于忘记他。 奥略楼 1907年,张之洞调到北京,湖北省学界筹款在原黄鹤楼附近建风度楼,以表纪念。楼建成第二年,张之洞致电湖厂总督陈夔龙说:“黄鹄山(即蛇山)上新建之楼,官名‘奥略楼’,取晋书刘弘‘恢弘奥略,镇绥南海’语意。此楼关系全省形势,不可一人专之,务宜改换匾额,鄙人即当书寄”,于是风度楼改名奥略楼,挂上了张之洞亲手书写的匾额。一般游人多误认此楼是黄鹤楼。解放初在修长江大桥时,此楼被拆除。 抱冰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