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华战斗时光.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在华战斗时光

我在华战斗时光   【译者的话】201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同时也是俄政府确定9月2日为“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第一年。由于俄总统梅德韦杰夫高调访问中国,并会见当年一起抗击过日本法西斯的中苏两国老战士,使得俄国内挖掘当年苏联援华战士档案的活动出现高潮。2010年10月,旅居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市的退休工程师亚?弗?塔本琴科向俄武装力量中央博物馆赠送一本厚厚的日记,里面记载了他的父亲,原苏联退役炮兵少将雅?米?塔本琴科当年参加保卫武汉、重庆等中国城市的战斗经历。以下文字译自俄罗斯《军事历史》杂志披露的部分日记内容,保留第一人称叙述。      “好样的,俄国兄弟!”      1938年1月,从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毕业的我作为苏联专家组成员,来到战事正酣的中国,按照“伟大领袖”斯大林与蒋介石达成的互助协议,苏联承担了帮助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国际义务,???我就是援华大军中的一个“小人物”。当时,中国国民政府恳求苏联最优先提供三类人员,其中第一位是飞行员,第二位就是高炮顾问,因为日本人掌握了中国战场的制空权。   在我们来中国前,苏联援华的第一个高炮指导小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还牺牲了。我们组里共有五个人,分别是鲁特科夫斯基、丘亚绍夫、戈尔季延科、我和另一人,很遗憾第五个人的名字没能留在我的记忆里,因为他与诸兵种合同顾问亚?弗?瓦西里耶夫在一起,很快被派往另一个战场。苏联援华总军事顾问是米?伊?德拉特文,但他很快就被亚?伊?切列巴诺夫替代了。   在我看来,1938年的中国大地几乎是日本飞机的“乐园”,它们近乎自由地袭击任何一个角落。而国民党的防空兵力都部署在大城市周围,与其说它们是城市的保护伞,倒不如说是日军轰炸的主要目标,像当时处在中日大会战核心位置的大都市武汉,中国军队居然只有区区几十门德国和英国高射炮凑合使用,它们甚至够不着日本人的飞机,至于与日军在武汉外围血战的中国地面部队则根本得不到高炮掩护。因此,当我们专家组和五个苏联高炮连来到武汉前线时,受到了极高的礼遇,中同军民都在高喊:“好样的,俄国兄弟!”(当时在口语中仍称苏联为俄国――译者按)随我们来到武汉的装备物资主要包括几十门76毫米口径高射炮(每门炮还外带一根火炮衬管,以延长高射炮的服役期限)、先进的PUAZO-1火力指挥仪和4万发炮弹,当时苏联共出动40架飞机才将这批装备运完。为了保证高射炮在山区和湖泊纵横的华中作战,苏联还运来30台“共产国际”牵引车,作为运输工具。另外,苏联还向中国转交4个探照灯站和2台测音器,以保证夜间射击。   按照上级要求,我和鲁特科夫斯基留在武汉,其他人则被派到其他前线。当我们到达武汉时,这里的情况已非常危急,从江西和安徽方向杀来的日军离武汉已不远了。武汉每天都上演着激烈的空战,尽管苏联援华航空队和中国空军努力阻击日机,但由于数量太少,仍有不少日机突破阻击进入武汉市区轰炸,而中国地面高炮部队表现得并不好,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苏联武器不熟悉,包括连长和排长在内,所有人在使用苏联装备时都手忙脚乱,也不知道什么是射击校正。更让人懊恼的是,高炮部队与空军歼击机部队之间从未搞过协同作战训练,一度发生过中国高炮击中自己飞机的恶性事故。   我们的任务就是教授中国官兵正确使用这些防空装备,同时组织他们与歼击机部队进行协同作战,指导连长排长组织反突袭作战。同时,还专门对指挥员进行了观察与射击校正的训练。应该说,中国人的学习精神还是非常强的,我与中国高射炮兵指挥官黄振秋(音译)合作,集中精力训练中国炮兵,很快,中国高射炮兵的组织工作有了明显起色,尤其是鲁特科夫斯基和我亲自指挥的第9、10教导连表现出色,击落多架日本飞机,迫使日军大幅度减少白天空袭次数,转而以夜袭为主。   1938年秋,武汉面临被包围的危险,国民政府作出所有部队撤离武汉的决定,部署在武汉的高炮连也都转移到其他地区。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逃亡之路,苏联援助的“共产国际”牵引车拖着沉重的脚步告别了武汉,将笨重的高射炮和大批人员顺利地运过鄂西山区。      冒险开灯营救中国飞行员      1939年后,随着中日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苏联首席军事顾问切列巴诺夫向蒋介石建议,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间加强战争准备和后备力量的培养。为此,我被派往重庆防空兵学校,主要为中国培养高炮指挥员。学校里原来只有研究德国高射武器的教学大纲,因为此前中国只引进德国装备,苏联的器材、射击规范却是空白。于是,我和几个中国翻译顶着重庆的酷热和日机的频繁轰炸,抓紧翻译修订教学大纲,让学员掌握苏联技术。根据我的建议,学校成立了一个教导连,人员全部由士官组成,装备苏联武器,部署在前沿阵地上,一边学习一边作战。按照教学计划,我们在战斗间隙对他们进行教学辅导,培养了一批火炮班长、器材班长、通信班长和侦察班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