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打铁夫妻跟着城市发展脚步走
打铁夫妻跟着城市发展脚步走
在我们身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外地到都市谋生,凭借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在都市的各行各业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工作内容和市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而本身却游离于这个城市之外,无暇欣赏都市的繁华。人们把他们称为“城市边缘人”。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城市边缘人员已是一个相当大的人群。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有9400万以上,他们中至少有3000万以上的人处在边缘地位;而超过4000万的失地失业农民中,有不少于1000万人属于边缘人的范畴。专家指出,让“城市边缘人”不再边缘化,是有关政策、城市管理、社会生活已经面临的课题。
来自湖北监利县的周平,在海口市有一间打铁铺,妻子抡大锤,他抡小锤。通红的火焰,四溅的火星,伴随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他见证了海口城市发展的变迁。20年前,像周平一样的打铁匠,在海口随处可见。但如今,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打铁工艺,在这座繁华的城市中已经寥寥无几。或许不久,它将仅存于人们的记忆当中。
叮叮当当,夫唱妇随
叮当、叮当、叮当……在海口市南沙路坡博村坡巷路,一间不起眼的小店面里,每天都会传出清脆的打铁声。打铁的是一对中年夫妇,男的就是周平,今年39岁,女的叫刘翠艳,与丈夫同龄。夫妻两人打铁在坡博村一带妇孺皆知。
2009年8月20日下午4时,记者走进了这家打铁铺。一脸憨厚的周平个子瘦小,寡言少语,相反,他的妻子刘翠艳个子健壮,性格开朗。
记者看到周平时,他正准备引火,开工打铁。周平的打铁铺面积大约有30平方米,一家人吃睡住都在这间屋里。屋里地板上堆放有一些废铁,屋顶下用木板搭有一个睡房,屋门口有一个遮阳篷,门前摆有火炉、铁砧和一大铁桶水。
周平打开电开关引火,炉膛内火花喷起。他熟练地拿起铁铲,铲了一大铲木炭加放在火炉上,然后将一块钢板塞到炉膛内,约半小时后,他叫出正在跟客人算账的妻子帮忙。周平用火钳将烧得红彤彤的铁板夹出来,放在旁边的铁砧上,妻子抡起大锤就砸,几锤下去,钢板伸展了近一倍。周平接着用小锤轻敲几下,妻子随着节奏跟进,夫妻俩轮番下锤,敲打声叮当作响。锤好后,周平将钢板夹在水里浸泡一下,然后插在泥沙里??
“我虽然是个女的,可自从结婚后,就成了丈夫打铁的搭档。我抡大锤,丈夫用小锤。”刘翠艳说,记得第一次时,她抡不起10多斤重的大锤,落在地上险些砸到脚尖。后来,她在丈夫的调教下慢慢才抡起来。现在举起大锤,倒觉得“轻如鹅毛”。
在现场,路过的市民听到叮当声,都好奇地驻足观看一会才走。市民邓先生说:“现在在海口城区里,很难看到这样打铁的了。他们夫妻俩配合默契,勾起了我对儿时那些跑村串巷打铁人的回忆。”
几经辗转,夫妻俩跟着城市发展的脚步走
周平的打铁铺对面,一间简易棚门前挂有一块招牌,用红漆标着“坡巷路桥头打铁加工厂”。简易棚大门紧闭,后面已经开始盖起高楼。
记者以为对面是周平的同行,遂问周平,刘翠艳笑着插嘴说:“那是我们以前住了几年的打铁铺,因为拆迁准备盖楼,我们无奈只好租了现在这间店铺打铁。留着那招牌是为了让老客户们知道我们还在这附近,不过,简易棚很快就要拆了。”
“自从到海口打铁后,由于城区不断扩大,我们打铁铺都已经搬迁了4次,一迁再迁,都是因为盖高楼大厦。”周平叹息,“海口城区发展太快了,记得刚来时,这周边都是瓦房或是空地。当时随便都可找到一个地方搭个棚做打铁铺,可现在空地都难找了。”
“我们夫妻俩在海口打铁已有16年了。”刘翠艳告诉记者,1993年,他们夫妻两人因为老家人多地少,难于维持生活,凭着打铁这门手艺,便到海南谋生。
初到海南时,夫妻俩人生地不熟,听说海口有个很有名的打铁村―――龙塘镇儒鸿村,便投靠了村里一户打铁人家。当时在村里主要打一些菜刀、锄头之类的农用工具,周平在那里,提高了打铁手艺。但是,那些农用工具销售价格便宜,他们的收入并不多。
在那村子里呆了1年时间,经朋友介绍,夫妻俩到海口坡巷村投靠了一个打铁的广东老板。当时,广东老板开的打铁加工厂规模比较大,厂里有几名打铁师傅。周平在厂里打铁,妻子则靠在街头拾破烂挣钱。
渐渐的,在城里打铁已经不太适应市场的需求,周平辛辛苦苦打铁,月工资也只有300来元。6年后,广东老板也关门了。
坡巷村是一个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中村。后来,夫妻俩在坡巷村租了块空地,盖了间简易棚,经营起小小的打铁
铺,从此过上夫妻打铁的生活。
养家糊口,一本民生账
“夫妻一起打铁这么多年,打铁铺的生意还好吗?”记者好奇地问。
“刚开店的头五六年,因为知道的人少,市场需求小,养家糊口都难,我们靠白天当搬运工,晚上打铁维持生活。不过,这3年有所好转,知道我们打铁的人越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