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托起“曙光”人
托起“曙光”人
在计算机运算能力方面,很长一段时间,落后的东方根本不能与发达的西方抗衡。但近年来,中国赶超西方的步伐加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带领“曙光”科技斗士奋起直追,经历了从“曙光一号”到“曙光4000A”的艰难过程。短短10多年,中国计算机运算能力方面就与美、日并驾齐驱。
2004年6月29日,国家科技部在人民大会堂宣布: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曙光4000A”实现了每秒10万亿次运算速度的技术和应用的双跨越,成为国内计算能力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并首次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前10名。“曙光4000A”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具有10万亿次计算机研发和应用水平的国家。
2004年10月31日上午,温家宝总理专程来到李国杰的家里,拉着他的手,坐在沙发上与他促膝谈心。温总理详细询问曙光计算机的诞生过程和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的情况。李国杰介绍说:“1995年,当时的‘曙光1000’排名世界第600多位,不到10年,现在的‘曙光4000A’就进入世界前10名,运算速度比原来提高7000多倍,这就表明我们的计算机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温家宝听后高兴地笑了。
从“曙光1000”到“曙光4000A”,每一次飞跃都凝聚了李国杰的大量心血。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李国杰和他的同事们10年艰苦曲折、矢志攀登科技高峰的拼搏过程。曙光巨型计算机的发展,先后得到了江泽民、李鹏、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鼓励。李国杰本人也是荣誉满身,先后荣获首届何梁何利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各种奖励和称号,连续当选为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吃苦是福
李国杰早年的人生之路荆棘丛生。
1943年,李国杰出生在湘西南古城邵阳。李国杰的父亲是邵阳师范的一位教师,1957年被划为“右派”,调到邵东九中任教。母亲是缝纫厂的普通工人。李国杰随母留在邵阳,发奋苦读。17岁时,一向成绩优异的他参加了第一次高考,并取得了高分,然而却碰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原因只是因为他是个“右派”的儿子。李国杰回忆说:“当时,按照我们国家的政策,家庭出身与所上大学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我是‘右派’的儿子,所以不能上名牌大学,分数再高也不行。”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李国杰以556分(总分为600分)的高分被组建之中的湖南农业机械化学院录取。 由于学院尚在组建之中,李国杰被安排在湖南大学机械系代培。然而,一年后由于农机学院停办,李国杰被“提前分配”到冷水江钢铁厂,做了一名火车维修工。无法预知命运的李国杰感觉自己像被泼了一瓢冷水,但他仍然没有放松学习,“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仍然坚持看书,仍然在工作之余写日记。虽然看书并不是为了考试,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机会再读书。”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62年5月,李国杰第二次参加了高考。幸运的是,这次李国杰得以跨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成为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一名学生。过去的生活际遇,让李国杰十分珍惜重新得到的学习机会,他在床头为自己画了一盏油灯,贴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词句,鼓励自己发奋学习,珍惜这美好时光。
这时的李国杰,以为自己可以安心学习了,但意想不到的是,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大学还没有毕业,“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那个时候什么理想都没有了,我只希望能分到一个县的广播站去管喇叭或是管收音机,因为那与物理有关。”
但事与愿违,在那个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的年代,李国杰被“发配”至贵州一个农场接受改造。后经多方努力,李国杰调到邵阳市无线电厂(现在的邵阳市计算机厂)当上一名电镀工。此时的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知识,时刻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出路。不久,机会来了,厂里决定研制台式计算机。由于计算机在当时还相当神秘,李国杰对此充满了好奇,私底下开始自学、琢磨。当他能对研制工作说出一些道道时,厂里发现了他的才能,决定让他参加研制工作,参与硬件开发。这项工作对别人来说,也许是一块硬骨头,但对北大物理系毕业的李国杰来说,却充满了巨大的诱惑力,他尽情地在台式计算机开发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邵阳市无线电厂的“七三三台式计算机”问世后,得到了电子工业部的重视。根据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电子工业部决定研制技术含量更高、性能更好的“154计算机”和“140计算机”,并从全国各地抽调科技人员组织攻关,李国杰被选派参加研制。从此,李国杰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期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惊人的变化。1978年,李国杰出差北京,在火车上听到了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消息,于是匆匆准备后参加了考试。在当时录取比例为20:1的情况下,李国杰一路过关斩将,考入了中国科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