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doc

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

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   摘要 近年来,对抑郁易感性的研究,已经成为探寻抑郁心理病理的一个热点。文章介绍了抑郁易感性应激模型的相关定义、起源、及主要特点。介绍了在当代具有代表性的3个理论:(1)Abramson的抑郁无望理论;(2)Beck的认知易感理论;(3)双信息过程理论。尤其对抑郁认知易感性因素本身的起源、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述。最后,介绍了整合的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易感性,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发展。   分类号 R395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目前导致残疾和死亡的第四大疾病[1]。这种疾病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思维、自我的感觉、人际交往及躯体功能状态。最新的调查表明[2],16%的人在一生中某个时候可能罹患抑郁。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已达3%~5%,超过2600万人罹患抑郁症[3]。对抑郁病因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抑郁的发作与很多因素相关,如人格特质、遗传基因、遭遇负性生活事件、环境因素、人际交往、认知等等[4]。近来的研究整合这些各自独立的因素,以一种整合的模式去解释抑郁的病理发展过程。易感性-应激相互作用模式,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      1 易感性应激模式的特点      在精神病学界,Meehl提出精神分裂症的发作,主要是由于患者本身的精神病素质与环境因素(应激)相互作用的结果。精神病素质主要被理解为基因遗传等生物学因素。受这种观点的影响,对抑郁症病因的研究开始也只是把素质(diatheses)作为一个易感性(Vulnerability)变量进行研究。早期的研究也只把素质理解为遗传或生物学因素。但近年的工作表明,易感性包括的内容已经扩展,包括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认知、人际关系、人格、应对方式等[4]。素质和易感性这两个词汇,在对抑郁的病因进行阐述的理论里,也成为可以相互换用的同义词。   在早期的研究中,无论是对应激还是对易感性的研究,都比较强调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并且应激和易感性也是作为各自独立的因素被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心理社会因素在抑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单独用应激或易感性因素都不足以解释抑郁的病理发生过程。研究者们很自然地开始意识到二者相互关联,相互联合可能导致抑郁障碍出现。   应激(stress)经常被看作是导致许多心理和生理问题的原因。一直以来应激反应被认为是一个适应性机制,是机体对真实或潜在的威胁有效的反应能力。应激可以看作是被不良的刺激和情境所唤起,其生理和行为的反应强度由个体对刺激的控制和评估强度所决定[5]。   素质(diathesis)一词的来源可以回溯到古希腊词汇disposition(倾向、性情),该词汇的出现与气质和疾病的流体学说相关。19世纪时被引入精神病学。Ingram等认为[4],被称为素质,即易感性,具有几个重要的特征:(1)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2)受别的因素影响时,可能发生变化;(3)具有个人内化的特点,是潜在的,长期的。   20世纪60年代,Bleuler和Rosenhal正式提出素质―应激模型,用于解释精神疾病的病理特征。如前所述,早期的研究主要针对生物因素。80年代后,开始把社会心理因素引入易感性―应激模型。针对易感因素的不同,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如:认知易感―应激模式,人们交际易感性,自尊易感模型,相符模型等。但这些模式都是在易感性―应激模型的总体框架上建立起来的。Monroe和Hadji yannak指出[6],这个模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假定所有的人都存在有发展为精神障碍的素质,而且每个人都有一个触发点,这个点的位置及触发,依赖于个人遭遇的应激与存在的易感性素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个体、易感性和应激都具有独立的意义和概念,但在这个模型中强调的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一种整体、全面的观念。Ingram等[4]综合近年来各种易感性―应激模型的理论,认为从整体上这个模型体现了如下一些特征。   (1)叠加 易感性和应激可能是以与某种方式叠加而导致障碍出现。   (2)单一表现 有时候只有一种因素表现出来。即仅应激或者素质在起主要作用,另一种只是一种补充、中介。   (3)双重作用 巨大生活应激和高易感性同时存在时,就更容易导致障碍出现。   (4)静态―动态 应激和易感性,是相对稳定的,但也不是固定不变。随着时间的变化,应激或易感性可能改变,从弱到强或者相反。   (5)连续性 从动态的观点看,应激和易感性的相互作用,是连续的,甚至可以累积,小的应激逐渐累积,最终导致障碍出现。易感性也可能因为累加而更加敏感。   (6)阈值 有理论[7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