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洪洞大槐树新景区硬伤
洪洞大槐树新景区的硬伤
2009年夏初,终于成行向往已久的洪洞大槐树景区。当我们一行顺了一路彩色旗标引导的洪洞市区,感受着清明节大型祭祖活动犹存的余韵,抵达那由水泥塑造的虬龙盘错、沧桑高古的大槐树根部造型的大门,望一眼“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牌子,这才得知当地政府已经对这一文物景点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但对我来说,仍然是全新的第一次。等迫不及待走马一程下来,感觉却空荡荡的,让假、大、空的景物坏了心情。
那大门里面迎面就是塑在大红底墙面上的金色大字“根”的新照壁(亦称影壁),两边的耳壁上则各有两个竖写的篆字“饮水”“思源”。其后,便是新扩建的景区,一池湖水,四围便是新栽植的花树苗圃,雕塑故事,一点没有遗址与文物的感觉,倒像是个休闲的公园面貌。相比之下,倒是被冷落在东边旧入口处的小了许多的老照壁更耐看更有味道些,那绛红的底色,有所残缺但精致生动的砖雕??品,至少没有新照壁粗糙的活计所显现出的弥漫全社会的浮躁之气,这的确无意间折射出当今商品社会利益驱动之下,一切的艺术都被扭曲和糟践了的事实!听说古代的许多石匠,可能会花一辈子的心力雕刻一件石雕、木雕、砖雕作品,因为他是把这样的工作视为对自身功德的积攒,品行的修炼,精神的寄托,所以用心之专,工艺之精,自然便可想而知了。而今天的工匠们,则是用“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脑袋,算计每一件活计可以赚取几两银子,并以此投入相应的最经济的成本――材料与工时的,至于质量,只要当下能交工付款,哪怕明天就破损了,也不管不顾了,甚至会高兴,因为又有活干啦!这大概就是全国各地新造文物景点的泥塑雕刻作品几乎无令人满意之作品的因由所在吧。
再说那因见证了大移民而成为景区标志或灵魂所系的大槐树。作为景区主题的宣传,我对大门口的槐树根雕是认同的,欣赏的,但是景区里面的感觉,可就大异其趣了。大概是自己满脑子的“大槐树”概念,所以一进门,就留意到花树间一些新移植的半大槐树,椽一样碗口粗细的褐黑色的主干顶端,抽出缕缕嫩枝绿叶,显然也与历史概念的大槐树关联不起来了。等曲折向后到了供奉祭祀大槐树的地方,见证过移民情景的大槐树已经了无踪迹,有的,只是一座竖立着镌刻“古大槐树处”石碑祭祖亭,两边的柱子上是一副黑底金色隶书对联――“开疆拓土筚路蓝缕启山野,报本溯源铭功昭德兴中华”,铭记了曾经的大槐树对几百年前曾经的大移民事件的历史见证者的意义所在。这也算,遗址更显岁月蹉跎嘛!而就在祭祖亭东侧的高台上,我们见到了一棵据说是第二代的老槐树,已是周身被铁皮片横箍竖拽着的无法倒下去的一具枯尸标本了,近旁还有生机盎然的第三代,感觉不错。可是转过后面,一棵完整巨大、繁茂蔽日的假槐树却突兀呈现。仰望这没有生命的水泥钢筋的怪物,我真的不知道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不管工匠的手艺多么高超,树干的老皮和断折处的年轮多么逼真,我还是一点点的感觉也没有,这毕竟不是在观赏雕塑展览的作品呀!还不如让我看见那棵老槐树朽烂成粉的根部痕迹的感觉更显真实。我坚信,要想感知和对接祖先们的生命信息,最好还是面对尽量久远的文物遗存,哪怕是一片废墟。可是在这新一波造景热潮当中,多少有价值的建筑与废墟就这么被好心地毁坏掉,荡然无存了。
假槐树的近旁,是一座规制宏大、几进纵深的寺院,是个煤老板出巨资在原来的遗址上恢复重建的广济寺。当年即将远离故土、迁徙四方的人们,就是在广济寺院门前的大槐树下集合的。而今,故事的主体背景虽然布景一般再现了,却被淹没在无限扩大的景区之中,与一棵并不相识的水泥槐树形影相吊,构成一处历史记忆的幻象。人们明知道曾经的记忆并非今天重重构筑的庙堂殿阁、水泥大槐树,却为了金钱而不是纪念地这么可劲地做着,如之奈何?而且,面对这种时空错位地对一种文化记忆的放大复制性的情景再现,真的还不如面对真实的图片旧照、黑纸白字的历史记述来得更真实可信些。
而那座三殿相连、坐北朝南、巍峨壮观的“祭祖堂”,尽管大殿正面逐级向上密密麻麻排列着姓氏牌位,前面当然少不了祭拜与供奉的摆设了,但仍让我想到全国各地许多新造庙堂宫殿给人的相同感觉――大而空。我实在没有耐心从中找见自己所归属的李姓,因为那些新刻写上去的电脑印刷体汉字的平板面貌,一点也没有积淀镌刻了岁月痕迹的厚重与丰富的历史感,没有足以吸引我探寻的民族精神文化信息,更无法接受仅仅借明朝时期多次比较集中地迁山西之民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的故事,就把汉民族的总根扭转附会在这一处,多少有些夸张了,那全国各地原有居民的根又在哪里呢?难道在这种煞有介事的声势浩大的回归与祭拜的仪式当中,就可以完成一个民族历史的繁衍血脉和一个民族文化魂魄的传承延续了吗?
至于西侧另一座大殿里以经营不计其数的姓氏族谱和锦盒装起来的始祖铜版刻像的商业氛围,可能达到了市场化运作的效果,但却完完全全破坏了我心中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