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浪乞讨儿童媒体形象分析
流浪乞讨儿童的媒体形象分析
【摘要】岁末年初出现的解救流浪乞讨儿童风潮,在社会群体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有关情况。除了传统媒体的广泛报道外,网络媒体特别是新技术下产生的微博在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互动中发挥了强大的媒介效应。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中流浪乞讨儿童这一群体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流浪乞讨儿童 媒体再现 微博打拐
一、流浪乞讨儿童的现实状况调查
2005年据民政部门估计,全国流浪乞讨儿童在100万到150万左右,其中许多是被拐卖儿童,而现在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上升。
流浪乞讨儿童具有与其他弱势儿童不一样的经历和不一样的特征:流浪乞讨儿童生活经历复杂,发展非正常化。绝大多数不具备谋生的技能,在流浪期间主要靠乞讨维持生存,生存权利时刻受到威胁。流浪儿童离开家庭后,浪迹街头,居无定所,衣衫褴褛,没有成人照顾和保护,没有医疗保障和起码的卫生条件,靠拣破烂、乞讨、捡拾剩弃饭菜、卖花、廉价出卖劳动力,甚至靠偷窃等维持生计。他们没有正常的休息场所,所以大多选择候车室、废弃建筑、各种管道、大桥下面作为他们的栖身之处,生存环境极端恶劣,根本享受不到学校教育和计划免疫,这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流浪乞讨儿童调查中,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多于女性,且女性单独流浪乞讨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从城乡构成看,来自农村的远超过城镇;从受教育程度看,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且基本上都是文盲;从年龄分布上看,13岁-15岁的占很大一部分;从身体状况看,这一庞大的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都身体残疾,且家庭贫苦。
二、流浪乞讨儿童在媒介中的形象
时下,互联网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新闻媒体和新的舆论场,也把流浪乞讨儿童这一群体推向了舆论前台,并在媒体报道中呈现了一些特点。
(一)流浪乞讨儿童呈现的特点
1、呈职业化,多受胁迫与控制。从网络报道中可以看到,被拐卖儿童基本上都是受人胁迫与控制,法律意识淡薄,特别是在“微博打拐”的热潮中可见一斑。目前,大多数城市流浪乞讨儿童均为职业乞丐,??且大多受到一些不法分子的控制,充当其牟利的工具。
2、呈残障化,自我保护能力弱。未成年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无论是体力、智力,以及心理等各方面都比成年人弱,最重要的是无生活来源和自我保护能力,易受到胁迫。在网络媒体报道中总是在呈现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往往人为摧残健康儿童,以获得人们的同情的报道。不管是在中央电视台、新京报这些传统媒体还是人民网、凤凰网等新闻网站上都在呈现他们的残疾与弱势,显示了他们因自我保护能力弱而受人摧残。
3、流动性强,人群分散生活窘迫。流浪乞讨儿童因受不法分子胁迫、因贫、因病或者因受教育等问题而乞讨,经常更换地方流窜乞讨,过着窘迫的生活。据华商网报道:董明芳携带儿子乞讨,租住的房间,还有两个同村人。他们住在二楼,大约15个平方米的地方,隔成两个小房间,房间里摆着水桶、蜂窝煤,床是用四摞瓦垫起来的。董明芳说,他们租住的地方,大人每晚2元钱住宿费,小孩免费。
(二)流浪乞讨儿童的呈现方式
关于流浪乞讨儿童的报道,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中都有所体现。而当下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在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流浪乞讨儿童在网络微博的活动中也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对象,引发了强大的舆论热潮,他们不仅仅是关注这一弱势群体,更重要的是在关注怎么救助这群人和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状况。而在微博中媒体关注的焦点也逐步放大,从最初的被拐儿童扩大到儿童行乞的问题,现在进入到立法禁止儿童行乞阶段,而与之对应的激辩也一波高过一波,微博照片的发布也都把流浪乞讨儿童当做被拐卖儿童在发布,以求解救。从新闻网站的报道来看,大都对流浪乞讨儿童形象分类解析的比较全面,一是被拐骗后行乞,二是被拐卖后行乞,三是被某种暴力团伙胁迫行乞。
三、“微博打拐”掀起热潮
2011年春节前后,一场轰轰烈烈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从网上到线下,开展如火如荼。“微博打拐”因此也引发了一场全国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热潮,特别是腾讯和新浪引领的“微博打拐”行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就是1月25日由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发起,号召微博网友街头随拍乞讨儿童并上传,督促警方采取行动,短短两周,接到近千张网友上传的照片。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也在微博上予以支持,并联系地方警方关注。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也表示,在两会上就此提案。
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仅仅开博13天,就吸引了5.5万多名网民。解救被拐卖儿童多个。2011打拐主题歌《真的爱你》也浮出水面,掀起了全民打拐的洪流。
“微博打拐”显然已经被媒体塑造成为一个正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