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隐性采访在调查性报道中运用
浅析隐性采访在调查性报道中的运用
【摘要】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采访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特殊的采访形式,在调查性报道中经常发挥重要作用。隐性采访一方面提高了调查性报道的真实性,同时也挖掘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但是,隐性采访的运用有一定的“度”,必须注意把握原则,合理运用。
【关键词】隐性采访 调查性报道 运用
调查性报道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国家报刊上的一种特殊报道形式,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等等”。①调查性报道的最大目的便是揭露内幕,因此在西方国家又被称为“揭丑”报道。
与调查性报道经常相提并论的一个词是隐性采访。追溯历史,隐性采访在调查性报道中屡见不鲜,往往被视为出奇制胜的“暗器”。《世界报》女记者伊丽莎白?科克伦可称得上是隐性采访的最初实践者之一,为了写一篇关于布莱克韦岛疯人院的文章,她将自己装扮成疯子,混进疯人院呆了10天,以掌握第一手材料,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后来那篇名为《在疯人院铁栏的背后》的文章轰动了全国,迫使政府对疯人院进行调查,并拨了款项用以改善疯人院的条件。这是近现代隐性采访在调查性报道中有力运用的标志性事件。
一、隐性采访在调查性报道中的积极效果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采访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形式,是一种特殊的采访形式。②刘海贵教授在《当代新闻采访》中对隐性采访的定义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③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隐性采访被广泛地运用在调查性报道中有其必然原因:
第一,就事件本身而言,隐性采访可以提高调查性报道的真实性,挖掘出有深度的问题。很多调查性报道都是通过隐性采访获取了有价值的素材。著名的“水门事件”正是记者通过隐性采访获取了大量的内幕消息,最终揭露出尼克松总统的政治丑闻,导致其下台。我国著名揭黑记者王克勤也经常采用暗访等手段,采写出不少不为人知的内幕消息。
第二,从舆论监督层??来看,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丑恶,调查性报道无疑是最为有力的抨击手段。而在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过程中,隐性采访可以获取其它采访手段难于获取的新闻事实,加大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从而更好地实行舆论监督,是追求社会公正的有力手段。
第三,从新闻媒体角度来看,隐性采访也是新闻媒体竞争的一个特殊手段,可以使新闻媒体获得独家新闻,提高知名度。如《扬子晚报》专门推出一个“每周暗访”栏目,通过“暗访”获得大量独家新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行量的上升。④《南方周末》也经常使用暗访等一些隐性采访手段,来提高调查性报道的力度与色彩。
第四,从受众角度来看,隐性采访这一手段也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符合受众深层次的需求和口味,能更多的吸引受众的关注。因此,广大受众欲求了解真实情况的心理也是隐性采访存在的理由之一。
二、隐性采访在调查性报道中的局限性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采访设备高科技化,隐性采访这种手段经常被滥用。隐性采访有其积极的社会效应,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某些局限性,随着其迅速发展,它在为记者带来成功、为受众带来更加真实和丰富的信息的同???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隐性采访容易导致新闻侵权的案例发生。由于隐性采访是在不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情况下进行的,很可能对新闻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害,侵犯他们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等。
第二,隐性采访虽然可以提高调查性报道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它是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所产生的一些证据给人一种绝对真实的错觉,很有可能造成了一些人为的“真实”。个别新闻工作者,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甚至假借隐性采访之名,故意歪曲事实或者一手炮制新闻。2007年北京电视台播出关于“纸馅包子”的案例便是一场由记者自导自演,为了提高收视率和自身知名度而炮制的假新闻,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第三,隐性采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然而目的正确不代表其手段就合法。在“茶水发炎”这个案例发生之后,除了事件本身,记者不适当的采访方式也成了传媒议论的焦点,使得这类调查性报道受到了道德地拷问,媒体的公信力也遭到质疑。因此,隐性采访如果控制不好一个度,一方面很可能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也有违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三、隐性采访在调查性报道中的合理运用
隐性采访在调查性报道中如果使用不当,确实会造成很多矛盾和争议。因此,合理运用这一特殊采访形式,既有利于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也能增强调查性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第一,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因此务必要把公信力放在首位,切忌为了追逐收视率而盲目使用隐性采访。新闻从业人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读书笔记.docx VIP
- 上海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简表.pdf VIP
- 广西盐业公司的招聘试卷.pdf VIP
- 2025《民营经济促进法》解读课件PPT.pptx
- Haier海尔空调KFRd-120LW 7YAF81 KFRd-120LW 5YAF82 KFR-12ity 5YAF82用户手册.pdf
- 雪铁龙维修 手册 图DS_5LS_Owner_Book_ZH.pdf VIP
- 烟风煤支吊架设计手册-新版.pdf VIP
- 长期卧床鼻饲患者的护理ppt.pptx VIP
- 教学能力大赛教案--智慧工厂的安全策略之VLAN的划分.docx VIP
- GB 6246-2011 消防水带标准规范‘’.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