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引言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人权”写入《宪法》,这表明了中国对“人”本身的进一步重视与尊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角色的新闻媒体,只有不断加强人文关怀才能使媒体肩负起历史责任,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让我们的报道多一点人性的光辉,这应当成为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   人文,指以人为本位,体现为对人的关注、尊重和重视。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和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新闻报道既是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必须讲法制、讲道德、讲文明。目前,虽然许多媒体在张扬着“人文关怀”大旗,但不少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和具有象征意味,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严重。      一、人文关怀的起源以及在中国的发展      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中世纪的人文主义,它是做为欧洲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它要求把人、人性从封建神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其核心就表现为对人性的根本关怀及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   人文关怀在中国生根发芽有其漫长的历程。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人文主义的因子。孔子的中庸和平,孟子的“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民本思想反对君主至上,反对神化君权,反对神压制人,注个体民生,这些思想在先秦时期就成为显学。但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国家体制到日常生活,却是扼杀人性、剥夺人的起码尊严和自由的。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黑暗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是中国人寻求解放和独立的过程,也是中国找回一度失落的人本主义思想并重新确立的过程。是从对西方人文主义采取拿来主义到吸收本土化的过程。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也逐步透露出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从“以人为本”到“和谐社会”,已经形成文件的治国方略正是“人文主义”大行其道的政治表征,这给一向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大众传媒担负起人文使命开辟了道路。      二、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种种表现      (一)对生命权的漠视   人文关怀有一个基本的要素,就是对生命的关怀。现在的新闻报道中一个缺陷是视新闻比生命重要,在新闻报道中对生命漠视。如一档省级卫视新闻节目的记者赶赴事故,血流成河的现场,在面对遇难者家属时,竟然冷漠地伸过话筒问,谈谈你失去亲人的感受好吗?请问你的妻子是从哪个窗口跳下去的?……这样的采访方式,多么缺乏人文意识,更是对当事人和广大受众的伤害。   在悲剧报道中,肆意侵害当事人的隐私,伤害当事人及其家属。一位在印度洋海啸事件中受伤的女孩坐在轮椅上,“尽管她已经被惊惶疲惫折磨得几乎虚脱,然而在众多话筒摄像机的包围中,这位虚弱的女孩不得不面对无数的问题。”   还有一些编排手段、遣词造句失当。这些失当主要体现在对一些图片的处理上。国航空难发生后,北京一家新闻周刊做了“国航悲情时刻”的专题,照片上女记者竟然面带微笑,她的身后就是飞机的残骸和忙碌的身影。还曾经有媒体在报道遭电击身亡的民工时居然调侃地形容他们“尸体被烧成烤鸭”。   (二)关注弱势群体时出现的失误   当前媒体在对人的关怀中做得更多的是同情人、关爱人,但往往在这种“善意”关怀中随意侵犯他人隐私。   有观众在看过2003年2月18日某电视台的一期节目后,在新浪网上写文《你有权这样探询她的隐私吗?》,批评在节目中记者的采访提问。   节目中。一名女青年讲起了她从前的一个遭遇:那时她只有十五六岁,一天下班晚了,独自一人回家。走到土坡附近,一名男子向她靠过来……   说到这时,小程双眼泪水开始一滴滴往下掉。但记者××继续追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的泪水已经成串了,啜泣着说:“我以为他只是抢钱……”××仍在跟着问。她说:“没想到发生了那样的事。”仍在问:“你所说的……是指?”她放声哭了出来:“强暴!”   她手里的一张纸巾已经被搓成了一团!   她的面部没有打上马赛克,她曾经工作过的单位、现在的工作单位、原籍、父母详细的家庭住址等全部向亿万观众一一透露!   对一个女人来说,这种事情总是心底最伤、最痛的记忆,最为不堪回首。那么,同样作为女性的记者,为什么非要让另一个女性再去重新接受伤痛呢?①   (三)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和舆论的引导失误   2004年9月6日晚,某台在播放俄罗斯人质危机的新闻报道时,屏幕下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信息――“俄罗斯人质危机中一共有多少人丧生:答案A××人;B××人;C××人……参加的方式是:××用户发送答案至××××,××用户发送答案至××××。”对此,有人尖锐地批评:“这是一道带血的有奖竞猜题,它让我战栗,让我感到羞耻。异邦的灾难之上,同类的哀号之中,竟有人如此冷漠,如此野蛮。”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