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灾难新闻图片美学探析
灾难新闻图片的美学探析
[摘要]灾害图片要注意在精神人格层次上引导受众思考、奋起、超越,在心意层次上要诉诸情感共鸣,灾难新闻的报道不能只停留在情感的诉求上,更重要的是把悲伤、怜悯、愤懑等情绪转化为对灾难的理性反思,正视自身乃至人类身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不能因此悲观失望,要看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强大,充满勇气地去追求自我完善。
[关键词]灾害报道 新闻图片 美学 探析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新闻媒体反应迅速,成为抗震救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新闻摄影记者,从一线发回的关于灾区的图片,让我们真实地见证了灾难发生后的现状。这些新闻图片给我们的心灵震撼,远远大于它们所代表的新闻价值。
“5?12”汶川大地震中,数以万计的房屋倒塌,数万人的伤亡。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亲情本能地、不加任何掩饰地表现出来,并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受害者从巨大的惊恐和悲伤的恶劣情绪中拯救出来。因此,灾害中的亲情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在中国媒体这次的抗震救灾中。始终没有偏离对人尤其是灾民的关注,而对人的关注的落脚点也是在图片所引发的悲壮美以及崇高的人的战斗精神上。这些图片不仅给了我们具体的真实的新闻事实,同时也给予了读者强烈的悲壮美。
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在头版发表图片,显示温家宝总理在都江堰一所医院的废墟中,向埋在里面的人喊话。国内外众多奔赴灾区的媒体,都在用大幅图片来展示英勇的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巨大努力,展示灾民、救援人员、志愿者的群像,许多图片给人以深刻印象,如《南方周末》5月22日“汶川九歌”中的“悲剧之容”,可谓是颠覆了以往灾害报道的传统,把灾民的真实情况展现给读者。四个版面“你可听见我的呼唤”、“你可看到我的牵挂”、“你要相信我的坚持”、“你将铭刻我的人生”将人世境况完整的展现。这其中的照片没有赏心悦目之作,但是蕴含了极大的新闻美学的意义。
一、灾难照片的美学元素
1 真实美。
这些灾难图片反映了新闻的真实美。我们知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也就没有新闻存在的必要性,这方面与美学的基本规律“真善美”中的真是吻合的。新闻中的真不但有自己的独特领域,也极大地丰富了美学理论研究的内容。真实是新闻美的属性,新闻作品不是文学创作,新闻能够感染人,主要原因在于以真取胜,如果报道失实、哗众取宠,那么新闻美就无从谈起。
当我们看到这张图片:2008年5月16日晚拍摄的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发掘现场的一幕――一名死难学生手里紧紧攥着一支笔。看到这样的“震撼人心的那只手”时,先是震惊。与其他的新闻图片相比,这样的新闻图片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更加深刻持久,看到时无不感动得泪流满面。这与文学作品中的虚拟感动是不同的,这些图片带给读者的是真实感动。带来的美感就更加生动,更具震撼力,在我们生活中形成可触摸到的立体的多维型美感,这就是新闻美给人的审美享受。
2 人性美。
汶川地震灾难新闻图片中的人性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灾难事件本身所蕴涵的,灾难事件中人类美好情感的流露、表达,以及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和顽强生命力。汶川地震发生后,各大新闻媒体对灾情进行了及时的报道,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为灾区的人民祈福,为灾区人民不屈的精神所感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震救灾行动,激发了人类最原始的人性的美德。二是受众在对灾难新闻图片观看的过程中流露出来的人性光辉,由于多数灾难新闻与受众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受众对灾难新闻的感官接受大多源于对灾难的报道。此时,灾难新闻所传达的不幸、哀伤等信息会激发起人心中最原始最本真的怜悯之心,并有可能进一步转化为实际的爱心行动,“这种由怜悯之心转化为爱的过程,也是由痛感到快感的过程……这时的痛感已变成审美的快感了。”这种快感的获得实际上就是人本价值的回归和人性之美的体现。这不仅提升了受众的道德境界,也有利于社会向心力的凝聚。
李泽厚认为美应该用马克思讲的“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具体说可以用格式塔的同构说分析。他肯定了格式塔心理学派用主客体同构说来解释审美性质:自然形式与人的身心结构发生同构反映,便产生审美感受;一定的形式结构,因为同构感应,引发人们特定的知觉情感,从而具有审美素质。在这类的照片中,形式的悲惨在一定程度上同其他人的心理产生了同构反应,激发了其他人的善良和同情心,这是最原始的人性美。
3 震撼美。
灾难图片本身蕴涵着深刻的审美价值。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美感在于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而“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剧”,并把这些情绪宣泄出去,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使人归于平衡和愉悦。悲的审美价值主要蕴涵在与矛盾冲突的对抗之中,“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