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 概述 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二、水稻生产概况 三、我国的水稻分区 四、我国稻田的耕作制度 五、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 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2. 水稻是高产作物 可通过水分管理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对肥料和光、热、CO2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获得高产。据研究,在地力相仿、施同等肥料的情况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常较旱地作物多,经济系数也比其它粮食作物高。 4. 稻米的营养价值较高 与其它粮食相比,稻米所含粗纤维最少,淀粉粒特小,易于消化,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都高,适于人体的需要。 5. 稻谷加工后的副产品用途很广 米糠是家畜的精饲料,在酿酒及医学、化工上用途很广。稻草不仅可造纸、编织草袋和绳索等,还是一种很好的硅酸肥和有机肥。 二、水稻生产概况 (二)我国水稻生产情况 1. 总体情况 单产由50年前的不足2t/ha,增加到现在的超过6t/ha。近10年来种植面积变化较大,由1996年的近3200万ha,减少到2003年近2700万ha。总产由1996的近2亿t,减到2003年1.6亿t。从2004年起,由于农业政策的变化,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种植面积和总产得到扭转。单产近10年没有明显大的提高,基本稳定在6.20 t/ha。 我国各类稻所占比例 (%) 水稻种植面积和稻谷总产量以湖南省最多,2001年分别为369.2万公顷和2328.9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以江苏省最高。 以稻谷总产多少为顺序,水稻的主产省依次为湖南、江苏、江西、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安徽、黑龙江、浙江、福建、云南、贵州、辽宁、河南、海南和上海。 3. 江苏水稻生产情况 是我国水稻高产省和主产省之一,也是稻米消费和流通大省。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7~8%,位居全国第6~7位;单产稳居全国水稻主产省的第1位,比全国平均单产高30%;稻谷总产占全国的10%左右,稳居全国主产省第2位。除本省消费外,常年还有200多万吨的大米调出。 水稻也是江苏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近10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平均为218万公顷,约占全省粮食面积的40%,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单产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高的,自1994年突破7.5 t以来,近10年基本上稳定在8 t/ha,最高单产达8.8 t(1998年),是全省粮食平均单产的1.4倍。稻谷总产年均1700万吨左右,占粮食总量近60%。 三、我国的水稻分区 我国稻作分布区域辽阔,南自热带18°9′N的海南省崖县,北至53°29′N的黑龙江漠河,东自台湾,西达新疆,低自东南沿海的潮田,高至海拔2710m(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上瓦村)的西南高原,都有水(旱)稻栽培。 中国水稻区划工作已有60多年的历史,1957年丁颖将全国水稻产区划分为6个稻作带,在水稻生产和科研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以后的水稻区划工作奠定了基础。1988年,中国水稻研究所根据各地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耕作制度和品种类型等综合分析的结果,将全国划为6个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二级区)。 Ⅰ. 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南岭以南,为我国最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4省(自治区)的南部和台湾、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 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稻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51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7%。本区水热资源丰富,稻作生长季 260-365天,≥10°C的积温5800-9300°C,日照时数1000-18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2000mm,稻作土壤多为红壤和黄 壤。种植制度是以双季籼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实行与甘蔗、花生、薯类、豆类等作物当年或隔年的水旱轮作。部分地区热带气候特征明显,实行双季稻与甘薯、大 豆等旱作物轮作。稻作复种指数较高。 本区分3个亚区: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Ⅱ. 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山脉,北毗秦岭、淮河。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南、湖北、 四川、重庆省(市)的全部或大部,以及陕西、河南两省的南部。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18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1%。本 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生长季210-260天,≥10℃的积温4500-6500℃,日照时数700-15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 1600mm。稻作土壤在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沉积土和鳝血土,在丘陵山地多为红壤、黄壤和棕壤。本区双、单季稻并存,籼、粳、糯稻均有,杂交籼稻占本区 稻作面积的55%以上。在20世纪60-80年代,本区双季稻占全国稻作面积的45%以上,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省的双季稻占稻作面积的80%- 90%。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结构和耕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