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因素与健康1.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因素与健康1

成 都 医 学 院 教 案 首 页 2009-2010年上学期2007级临床本科专业 任课教师:陈 建 课程 预防医学 题目 化学因素与健康 学时 讲授 3 实验 练习 行课时间 2009年 9月4日第 6节至 8节 课次 第 4次 教 材 预防医学,何廷尉,李宁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 具 电子课件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掌握: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在体内的代谢,影响毒物毒作用的因素; 熟悉:毒作用及常用表示毒性的参数。 了解:金属和类金属中毒的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 难点及其 解决方案 重点:影响毒物毒作用的因素,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难点: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解决方案:列举世界上发生公害病以及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的化学物质损害健康的实例,建立起感性并震撼的初步印象。并通过这些具体实例促使同学掌握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参 考 资 料 1.《社区预防与保健》,施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 2.《预防医学》,黄悦勤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仲来福 实 施 情 况 小 结 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 年 月 日 成 都 医 学 院 教 案 续 页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与手段 生产和生活环境中有那些能导致人中毒的化学物质? (30min) 化学因素与健康 (20min) 第一节 概 述 通过下面几幅图片,来了解一下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化学物质与健康的关系。 水俣病 痛痛病 怀疑铅中毒致死的贝多芬 “罗马亡于铅”记载 铊中毒 博帕尔事件中被夺去生命的孩子(农药厂毒气泄漏,MIC) 氯气泄漏(重庆天元化工厂) 粉尘烟雾(四川乐山) 硫化氢井喷(重庆开县) 劳伦斯的“环境相关理论” 第二节 毒物和生产性毒物 (65min) 一、基本概念 毒物(poison):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又称职业性毒物,指生产过程中产生,存在于各个环境中的毒物。生产性毒物可能是固体、液体或气体,随着生产加工工艺的不同过程,主要呈下列形态污染生产环境: (一)气态: 气体: 是指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 例如:二氧化硫、氯气、硫化氢、氮氧化物等。 蒸气: 液体物质蒸发(或挥发)或固体物质升华时形成蒸气。前者如汞蒸气、苯蒸气;后者如熔磷时产生的磷蒸气。  (二)颗粒物: 雾: 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多由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形成。例如,电镀铬时形成铬酸雾;农药雾滴;漆雾等。 粉尘:漂浮在空气中直径大于0.1μm的固体微粒。多由于固体物质的粉碎等形成。 烟:漂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微粒。煤、石油燃烧不完全时可产生烟。 可吸入性颗粒物:指粒径≦ 10(或15)μm的固体或液体颗粒。 粉尘、烟、雾统称为气溶胶(aerosol)。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生产环境: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生活环境: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一)呼吸道 大多数职业中毒都是由毒物通过此途径进入体内而引起。 呈气体、蒸汽、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可以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毒物经肺泡吸收进入血液极为迅速,并且不经过肝的转化、解毒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毒作用发生快。 毒物经呼吸道吸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粉尘颗粒大小及其在体液中的溶解度会影响其吸收;如毒气在吸气中分压力大(浓度高)、脂溶性高或容易与血液成分结合,则吸收多且快。水溶性大的毒物主要在上呼吸道吸收,水溶性较小的毒物主要在深呼吸道吸收。还有劳动强度,肺通气量和肺血容量,工作场所的气象条件等。 图片(氟中毒)在中国贫困偏远农村,由于燃烧含氟量过高的燃煤导致空气中氟含量过高,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引起集体出现以氟骨症和斑釉齿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疾病。另外,氟的摄入也有通过食物和饮水途径。 (二)皮肤 经皮肤吸收的毒物也不经过肝的转化就可直接进入大循环。 经皮肤吸收影响因素也很多:例如毒物本身的化学特性,如脂溶性毒物若具有较大水溶性,则可透过表皮屏障经皮肤吸收。 此外接触的毒物浓度、接触皮肤面积和时间、毒物的脂溶性、皮肤血管扩张度及汗腺分泌的活跃程度要影响吸收的速度。 另外皮肤若有破损或患有皮肤病有利于毒物经皮肤吸收。不同部位的皮肤对毒物的通透也不同。 (三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