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楷模王生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书育人楷模王生英

教书育人楷模王生英太行山下的“瓦尔瓦拉”“在贫困山区,有许多人民教师在呕心沥血地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王生英让同事们看她和胡总书记的合影,分享幸福。 郭炳德 摄   扎根在太行山下的王生英   ■本报记者 郭炳德   王生英,“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河南省林州市卸甲平小学教师。即使身有残疾,仍坚守在贫瘠的太行山下36年,为了让贫困的孩子昂首走出大山,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人们都说,听她的故事,就仿佛看到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风靡中国的银幕形象瓦尔瓦拉,于是,她被媒体誉为“中国的瓦尔瓦拉”、中国版“乡村女教师”。   9月14日,是王生英参加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表彰会返回河南的日子。林州市像欢迎凯旋的英雄一样,派出专人专车到郑州新郑机场迎接这位扎根山区36年,立志让山区贫困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小学教师。   从新郑机场到林州的260公里路上,记者和载誉归来的王生英坐在车里海阔天空地聊着。她拿出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受表彰教师代表时与他们的合影让记者看。令她难忘的是,胡总书记还记得她这个山村教师,一握住她的手,就微笑着说:“辛苦你了,在山区坚持工作这么些年!”   这是她第二次受到胡总书记的接见,上一次是2004年在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表彰会上。   “是不是上了些年纪的人都会特别依恋故土?”王生英似乎在自问自答,“可是我不觉得自己老呢!”她说,她觉得自己有山里人的特点:铁腿,能跑路;铁嘴,不怕讲话;铁肩,能负重;铁手,有力量。“这次在北京开会,刘延东国务委员握住我的手后有些惊讶地说,‘王老师的手特别有劲儿’。”   “开学了,我惦记着孩子们。这几天人在北京、上海,可我老做着在山区的梦,梦里都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琐碎事。”王生英告诉记者,教育部领导特别照顾他们这些常年工作在山区、边远地区的一线教师。教师代表们参加完在北京的表彰会,又在教育部派出的专人陪同下参观了上海世博会,这让她这个平时很少出远门的山里人,有机会领略世界各地的秀丽风光、科技成果、人文景观……“可我白天参观着世博园,走进遥远的欧洲、非洲、美洲,晚上的梦总也离不开太行山,离不开红旗渠,离不开学校旁边那条流淌不息的洹河,离不开和我朝夕相伴的学生,我的心永远属于山区的孩子们。”   用一条腿创造人生价值   9月15日一大早,记者便从林州市驱车来到了卸甲平,赶往位于山崖之上的卸甲平小学。   与5年前记者来采访王生英时不同的是,当地政府已经在洹河上架起了一座水泥桥,使得汽车可以开到卸甲平小学的崖下。秋高气爽,山崖旁、道路边,到处都是硕果累累的庄稼。小心地将车停靠在山道旁边,步行走过一段长长的斜坡,一拐弯再越过一段只能容下一只羊走过的陡坡,上到崖上便是卸甲平小学的“大门”。   王生英一大早就来上班了。穿的还是在北京受到胡总书记接见时的那身衣服,干净、整洁,脚上一双女式皮鞋虽不名贵,擦得也像9月8日那样锃亮的。虽然和孩子们分开仅7天,但她却感到有7个月那么长。孩子们还没有来上学,她就顺手拿起一把扫帚,在已经算得上干净的小小校园里扫了起来。   早上8点30分,王生英回到家乡后的第11个小时,卸甲平小学的国旗已经升起,她和教学点负责人李林生开始给孩子们上课。   走进那间比较简陋的教室,依旧一边是6名二年级学生,一边是8名年龄不等的“学前班”孩子。孩子们懵懵懂懂地知道,他们的老师刚从遥远的北京和上海回到自己的身边。最为懂事的二年级学生李昭阳能大致地说出“王老师是全国模范教师”这个比较“专业”的名称。随后的课间操上,腿脚不便的王生英在李昭阳这个得力助手的帮助下,参与到全校师生的文体项目“猫捉老鼠”中,校园里一派火热的景象。   活跃在学生中,虽然身有残疾但却笑容灿烂,这种工作状态王生英已坚持了36年。   1956年,她出生在卸甲平村。4岁时的一场小儿麻痹症,给这个天资聪慧的女孩留下了后遗症,她的右腿残疾了。但是,倔强的王生英不相信自己真的成了无用的人,她在寻找用一条腿创造人生价值的路。   还在儿时,眼看伙伴们因为贫穷上不起学,聚集在山上放羊、拾柴,王生英就深刻体会到山里孩子上学是多么不易。于是她暗自立下志向,长大后要当一名教师,让村里孩子都能上得起学。   王生英凭着顽强的毅力上完了高中,1974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民办教师,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王用林老人是卸甲平村原党支部书记,这位70岁的老人亲眼见证了教过镇上两代人的王生英为山区孩子作出的奉献。他还记得,1973年冬天,乡里举行招教考试,50人参加考试,王生英考了第一名。可因为她是残疾人,让不让她当老师,当时大家有过争论。“虽然我身体残疾,但只要思想不残疾,照样能当个好老师!”年轻气盛、斗志昂扬的王生英用这样一句表态,打消了乡里、村里许多人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