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港口安全操作规程
呈堂者:成翠婷
刘品伶
读罢遗篇重下拜
作者简介-张木钦
张木钦,祖籍广东饶平。
1937年生于柔佛州哥打丁宜。
幼年漂泊,从哥打丁宜到士姑来。
素有“江湖第一笔”的美譽。
天生一身都是文采,仿佛传说中高深莫测的大侠,随便摘片叶子,也可以侃侃(kan3)成文,言之有物,被喻为大马第一笔。
著有《从旁杀出》、《流花亭》、《荷兰街口夕阳斜》、《见虎烧香》、《探花亭》、《天上人间》、《民族先锋之歌》等。
林连玉老先生
简介
1901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永春县
1925年南来,原为一名普通教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时代的召唤,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投身社会改革活
1945年主持战后尊孔的复校工作
1949年推动吉隆坡华校教师会成立
1951年推动教总成立
1954年正式出任教总主席,领导教总八年
在任期间,为马来亚华文教育以至华裔公民权益的实际代言人
主张国家独立,民族平等,非巫人要效忠马来亚,巫人要抱着共存共荣的思想,共同建设国家
领导全国华人争华教,争公民权
常用“康如也”的笔名在《南洋商报》的《商余》版写杂文
著作有《连玉诗存》、《吴钩集》、《华文教育呼吁录》、《回忆片片录》等
对华文教育的敌人毫不留情
1985 年12月18日,因哮喘不治,溘然长逝 (享年84岁)
抱有5大精神:
从国家及人民关系的角度来说,就是主张国家独立、民族平等、人民团结友爱、互相忍让、互相帮助、共存共荣共同建设祖国的思想
从民族权益——特别是民族语文教育——合理地位的维护与争取的角度来说,就是敢于斗争与牺牲,不屈不挠、义无反顾,而且是“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
从民族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就是不计名利、敬业乐业、全力以赴、“甘为孺子牛”乃至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
4. 从组织思想、工作作风的角度来说,就是那种依靠集体、善用人才、注重组织、群策群力、自力更生、积极建设的做法
5.从个人生活修养的角度来说,就是那种不注重外表,可是非常致力求知充实自己,但非独善其身,而是关心时事、关心社会、“维护正义、树立风标”,并且如此坚持到生命中最后一刻的态度。
中心思想
作者藉林连玉先生对中国历史的崇拜以及对马来西亚华教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希望大马的年轻人在重视马来西亚的同时,可以像林连玉先生所说的“含泪归来”,重视自己的根,重视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和华族文化。
思想内容
1。 揭示华人传统文化逐渐被 西方文化取代
身为年轻一代,我们应维护华人本身的文化。但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说明了情人节喜悦之情渐增,反而过年过节喜悦之情渐减。
2。体现出老先生热爱华文教育 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
在文章中,虽然老先生视力衰退,但他用放大镜阅读报纸的大字标题。此外,遇上华教的事,他连小字也不放过。
3。懊恼自己没有好好把握眼前 的机会,到失去了才后悔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劝我们应把握仅有的机会,而不是一拖再拖,因为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没有人懂。文章里,作者本能见到林老先生本人,然而蹉跎又蹉跎,最后却是在大会堂瞻仰林老先生的遗容。
4。做人不可忘本
借用这篇文章提醒年轻一代应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的祖国。林老先生在文章里主张华中学生应先读马来西亚地理和中国历史。只有通过本地地理才能了解生活环境;也只有通过中国历史才能认识自己。因为他知道没有祖宗,就没有现在的我们。他希望年轻一代能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的祖国。
段落内容
作者藉各界的帛金来肯定林连玉
先生生前对华教所作出的贡献。
第二段:
总说:
作者回想与林连玉先生的会面次数,并用“缘浅”来形容,例如
见过一次面、听过一次谈话、记得一点主张。
第一段:
第三段:
倒叙-写初次见到林连玉的情况。
第四段-第五段:
写林连玉的外貌,特别是提及他
的头发,说他像“养猪阿叔”。
第六段:
写林连玉惊人的记忆力。他曾针对作者写过的文章内容,讲述事件的前因后果。
第七段:
感人的小事:林连玉有眼疾,不
过华教的报道,他会很仔细地用
放大镜看,用心阅读。
第八段:
写林连玉的逝世(1985年)。
第九段:
写作者感到极度遗憾,因为来不
及拜会林连玉。
第十段:
记得《回忆片片录》的一点主张
除了马来亚地理,课本须纳入中国历史,目的是先认识自己的根。
第十一段:
说明林连玉先生对历史的深刻体
会。这与题目相扣,即林连玉对
历史英雄祖先的崇拜竟至于“读
罢遗篇重下拜”。
第十二段:
藉《白话史记》发行人的感叹:举例说明年轻人对西方文学的认识远远超过中国文学。
第十三段:
对于以上意见,作者抒发自己的
看法,即赞同:没有民族的生命
故事,就没有民族的喜悦。
第十四段(最后):
写年轻人的狂妄:认为应该注重马来西亚,而不是老讲中国故事。作者希望大马的年轻人可以像林连玉先生所说的“含泪归来”,重视自己的根。
艺术特色
文章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