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次性新闻”的特点及采写注意事项
“二次性新闻”的特点及采写注意事项-新闻学
“二次性新闻”的特点及采写注意事项
孙淑梅王东梅
(宿州市泗县广播电视台安徽234300)
【摘要】在采访中,往往透过一次性新闻,发现“二次新闻”,对事件或人物进行再度采访,深入报道,抓到水中的活鱼,写出新闻的味道,反之,新闻则如槁木或一杯温水。所以,《经济日报》总编辑庹震说:“没有味道的新闻是无读者的新闻,一旦新闻没有了读者,也就失去了作用。”本文从社会新闻角度探求“二次性新闻”的特点及其发展,意在抛砖引玉,唤起新闻理论界对“二次性新闻”的重视和发掘。
关键词 “二次性新闻”;特点;采写;事项
一、“二次性新闻”是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
不可否认,“二次新闻”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新闻学应该加以探讨的新闻范畴。近年来新闻界针对一次性新闻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对科技新闻中“二次新闻”的研究。
何谓“二次性新闻”,笔者遍查新闻典籍和网络,没有确切的定义,从字面上理解,“二次性新闻”是记者在采访中或从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新闻媒体及有关资料获得新闻线索,根据宣传报道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形式进行再发掘报道的新闻。它是对一次性新闻报道的补充、拓展、延伸及诠释。
当今时代,广大受众对新闻资讯的要求愈来愈强烈,对于所感兴趣的新闻,已不再满足干闻之则喜,而是要求打破砂锅——问(纹)到底,如神舟十号飞船、钓鱼岛巡航、韩亚航班失事等重大新闻,由于版面、时间所限,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常如过眼烟云,瞬间而过,但是,广大受众却十分希望得到它的新闻根源,甚至获知新闻背后的故事,于是就催生出了“二次性新闻”。
二、社会新闻中“二次性新闻”的特性
在新闻采写中,常常遇到对一个新闻线索进行一般性报道后,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或侧面发现其具有更大的新闻价值和影响力,进行补充采访后,再进行“二次性报道”。“二次性新闻”由于包含了人文精神、理性要素、美学要素和情感要素,与一次性新闻相比较,它更容易引起广大受众的心里共鸣,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所以,社会新闻中的“二次性新闻”具有如下特色:
1.报道有深度和影响
“二次性报道”是在一次性报道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它应更具有报道的深度和影响力。
2.报道针对性强
采写“二次性新闻”,往往是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发现了一次性新闻不足,进行的补充式报道,所以,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报道具有启迪性
采写“二次性新闻”,引发人们反思和启迪,这是“二次性新闻”较一次新闻的优越之处。例如,湖北省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溺亡,被打捞上来的一具大学生的遗体被绳子绑着,大半个身子浸在水里,一穿白衬衫的老年男子,一边拉着绑尸体的绳子,一边摆手和岸上的师生谈价要钱。打捞3具遗体,捞尸者前后一共收取了3.6万元。(据2009年11月3日《中国广播网》)。记者先是报道了事件,而后又采写了二次性新闻《湖北救人大学生遗体打捞者牵尸索价带给我们的反思》和《见死不救背后暴利捞尸生态:打捞公司年入百万》,揭露了这种在金钱面前的道德缺失现象,披露了打捞公司暴利捞尸,敛死人财的问题,予人以深刻的启迪,提出了对于这种人格的悖离和道德缺失的批判。
4.报道具有典型性
在社会新闻报道中,我们必须遵循对新闻事实准确报道的原则,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目前,新闻理论界对二次性新闻展开了研究,有些新闻传播学院专家教授与新闻从业人员对“二次性新闻”进行追根溯源,探究其发展途径,也有人将“二次性新闻”的报道形式分为“再现式”“分枝式”“谜底式”,别出心裁地拓宽挖掘新闻矿石的“掌子面”。笔者认为,在社会性新闻的采写中,无论采用哪种“二次性新闻”表现形式,都不能脱离新闻的客观规律,脱离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
三、采写社会民生的“二次性新闻”应注意的事项
报道好社会民生方面的工作,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采写,也不能去抄现成的材料。而是当发现了社会新闻的亮点,一定要追踪不舍,在“二次性新闻”采写时,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实事求是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果我们采写的“二次性新闻”出现了臆造与虚构,那就是违背了新闻的客观规律。如河南挖掘曹操大墓,记者首次报道曹操口中所含的翡翠价值千万元人民币,而在“二次性报道”时,又予以否认,甚至还否认了该玉石是曹操嘴含之物。像这样的“二次性报道”,无疑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2.采访深入
一次性采访报道后,记者或受众发现了一次报道的不足,所以,要求“二次性采访”必须更扎实,更深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