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病证的辨证3.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系病证的辨证3

杨学信老中医治疗心系病症临证经验 心病科 2013.6.19 内容提要 一、心系病证的认识 二、心系病证的辨证 三、心系病证的治疗 一、心系病证的认识 1、中医内科的分类 2、心系病证的源流 3、心系病证的范围 4、心系病证的病因病机特点 一、心系病证的认识 1、中医内科的分类 一、心系病证的认识 心系—— 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类经》:“(心)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 《十四经发挥》:“五脏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一说:“心系有二。其一上通于肺,其一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相连,与肾相通。”(清·赵术堂《医学指归》)。 一、心系病证的认识 2、心系病证的源流 一、心系病证的认识 3、心系病证的范围 一、心系病证的认识 4、心系病证的病因病机特点 二、心系病证的辨证 1、辨病与辨证 2、辨证要点 3、多维思辨法 二、心系病证的辨证 1、辨病与辨证 二、心系病证的辨证 2、辨证要点 二、心系病证的辨证 3、多维思辨法 在心病学科建设过程中,针对如何提高临床疗效的核心问题,结合本人多年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的诊疗经验,提出了多维思辨方法,应用于理论探讨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多维思辨法适用于各种疾病的辨证分型,仍不失原有各种辨证方法的功能,对诸多辨证方法具有统一沟通作用。 三、心系病证的治疗 1、解毒化瘀通络法在胸痹病证中的应用 2、益气宁心复脉法在心悸病证中的应用 3、平肝活络利水法在眩晕病证中的应用 1、解毒化瘀通络法在胸痹病证中的应用 病因病机 气血津液代谢紊乱、脏腑功能失调是产生痰瘀热毒的根源。肺脾肝肾功能失常,肺气不足、脾不统血、气机郁滞、津液代谢失调而致瘀血痰饮内生,心血运行不畅。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瘀血、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长期蕴积体内,日久蕴热生毒。毒有外毒、内毒之分,王永炎院士明确指出:“主要是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毒”系脏腑的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过多而生成”。 1、解毒化瘀通络法在胸痹病证中的应用 临床表现 主症:胸闷重而痛,心烦。 次症:头身困重,口干舌燥,滋食肥厚,痰多体胖。 舌脉:舌红苔浊黄腻,脉滑或弦数。 1、解毒化瘀通络法在胸痹病证中的应用 治法:清解毒热、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杨学信愈冠清心化瘀方加减: 金银花30g 山慈菇30g 三七粉(冲)2g 丹 参 30g 赤芍15g 瓜蒌12g 茯苓20g 焦 楂30g 元胡 20g 葛根20g 川芎20g 加减: 痰黏稠、色黄、大便干、苔黄腻者,加酒军6g,黄连6g, 竹沥10g; 偏瘫、麻木、舌颤抖者,加天竺黄10g, 地龙6g; 胸闷如窒,绞痛阵发,舌暗紫、瘀斑者,加桃仁12g,红花12g。 典型医案1 患者陈德容,女,71岁,ID:542443 2012年5月14日初诊 主诉:胸闷胸痛反复发作十年余,加重一周。 现病史:患者诉十年前始出现胸中憋闷刺痛不适,活动后加重,时伴胃脘部疼痛,吞咽不畅,后多次就诊于市医院,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数十年间胸中症状时发时止,甚是痛苦,每次发作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缓解症状,严重时动则发病,只能卧床家中。近一周来几乎不能外出买菜、散步,行走不到百米则发病,经亲友介绍来我门诊就诊,刻下症见:胸闷胸痛、头身困重,气短乏力,不能多行,时有心中悸动,口干舌燥,纳食睡眠差,二便尚调。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细弦数。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三十余年,血压、血糖控制情况不详。 典型医案1 辩证分析:患者老年女性,脏腑气血亏虚,形体偏胖,喜食肥甘厚味,易生痰浊,加之外邪入侵,邪气由气及血,致使津停血滞,蕴而化浊而生毒热,久病入络为瘀,毒热痰瘀互结痹阻络脉而发为胸痹。 中医诊断:胸痹(毒热痰瘀、心络痹阻证) 治法:清解毒热、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愈冠清心化瘀方加减: 金银花30g 山慈菇30g 三七粉(冲)2g 丹 参 30g 赤芍15g 瓜蒌12g 茯苓20g 焦 楂30g 元胡 20g 葛根20g 川芎20g 黄芪30g 太子参30g 4剂,凉水煎,取汁500ml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