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修改后)2.doc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属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修改后)2

3、点蚀的控制 (1)改善环境,减少等卤素离子,氧化性阳离子,升高PH值, 降低温度; (2)采用缓蚀剂,如硫酸盐、碱、氨等; (3)选择耐蚀材料,如含Cr、Mo、Ni的不锈钢; (4)电化学保护,外加阴极电流,使金属阴极极化, 使电极电位保护电位,抑制点蚀的形成。 三、缝隙腐蚀与丝状腐蚀 1、缝隙腐蚀的特征 (1)越容易钝化的金属,对缝隙腐蚀越敏感; (2)腐蚀介质可为酸、碱、中性溶液,尤以侵蚀性阴离子对缝隙 腐蚀最为严重; (3)对同种金属而言,更易发生缝隙腐蚀; 2、缝隙腐蚀的机理 (1)要有一定缝宽(如:0.05~0.1mm)↑,电位负移、腐蚀↑ (6)腐蚀液流速↑,含氧量↑,腐蚀↑ (7)采用Cr、Mo、Ni、N等不锈钢,腐蚀↓ 4、防止缝隙腐蚀措施 (1)合理设计与施工,尽量用焊接件、绝缘片; (2)阴极保护,外加电流或牺牲阳极法 (3)选择耐蚀材料,合理选择含Cr、Mo、Ni、N等元素合金 (4)应用缓蚀剂,如磷酸盐等;在构件结合上涂缓蚀漆。 5、丝状腐蚀 (1)特点: 1)在有涂层的金属表面所产生的形如丝状的腐蚀 2)前端活性头为蓝绿色(),为腐蚀部位,内为腐蚀液; 尾部为腐蚀产物(及其水化物)显红棕色,头前移, 有丝状小沟。 (2)机理: 1)金属表面的盐水成腐蚀活性中心,溶解,成贫区; 2)贫区与其它部位构成氧浓度差电池; 3)贫区为阳极,Fe溶解成贫产生酸性环境,使尽 一步水解、前移、为头部,其PH=1~4; 4)尾部浓度高,为阴极还原反应,量↑,PH=7~8,成 ↓氧化成,脱水后成铁锈; (3)防止措施: 1)增强金属的耐蚀性; 2)相对湿度65% ,不让丝状腐蚀产生; 3)选透水率低的涂层,并保证其完好。 6、晶间腐蚀:沿晶粒边界所发生的局部选择性腐蚀。 (1)机理: 1)贫化理论:因在晶界析出新相,使晶界合金中某一成分贫乏, 造成晶粒—晶界间电化学性质差异,而使晶界遭受腐蚀。 ①如奥氏体不锈钢在晶界析出碳化铬引起晶界附近Cr的贫化。 ②奥氏体不锈钢在敏化温度长时间回火,使Cr均布,可以消除晶间腐蚀。 2)晶界区杂质或第二相选择溶解理论 ①高Cr、Mo不锈钢,在一敏化温度下晶界析出—相,产生腐蚀。此种晶相析出,要在强的氧化性介质中进行,且不锈钢的电位要处于过钝化区时才能发生。 ②杂质元素P、Si的晶界编析,也将产生晶间腐蚀。 (2)影响晶间腐蚀的因素 1)温度与时间的影响:高温时碳化物以孤立的颗粒析出,且Cr扩散容易,不产生晶间腐蚀敏感度大; 2)合金成分的影响:奥氏体不锈钢含碳量↑,腐蚀↑,Cr、Mo量↑,腐蚀↓ (3)防止晶间腐蚀的措施: 1)降低含碳量,减少碳化铬的形成和析出; 2)增加合金元素,如Ti、Nb与碳生成TiC,NbC抑制C的扩散; 3)调整钢材成分,使奥氏体钢中有少量铁素体,构成双相钢, 可抵抗晶间腐蚀。 第6章 自然环境中金属的腐蚀 一、金属在自然水中的腐蚀 1、淡水腐蚀特征: (1)多为氧去极化为主的电化学腐蚀; (2)含量低); (5)钝化集中在含氧高的区域,为阴极;含氧不足区为阳极, 发生腐蚀。 2、淡水腐蚀的影响因素 (1)PH值4及PH13时,腐蚀↑ (2)溶解氧:当氧的含量达一定值时,金属为钝态,但在其他量值时,腐蚀将↑。 (3) 含盐量及其他成分: 1)在盐度约0.5时,腐蚀增大; 2)水中氧化性重金属离子: 使腐蚀↑;使腐蚀↑; (4)水温:在一定时有最大值(腐蚀)如Fe在3%NaCl水溶液中,80℃时腐蚀最大。普通江河湖沼水温 在0-30℃时,每升温10℃,钢铁腐蚀速度↑达30%; (5)流速:达一定程度,钢钝化,腐蚀↓。 3、海水腐蚀: (1)海水的性质 1)含盐量:盐度35‰,占55.04%,NaCl为0.5。 2)电导率:为,升温,电导率↑; 3)含氧量:当海水盐度↑,T↑时,的溶解度↓; 4)PH值:一般7.5~8.6,海洋深度↑,PH↓; 5)温度:表层0~35℃,海底为0℃,升温,腐蚀↑; 6)流速:具有一临界值,见图6-1 第Ⅰ阶段:扩散控制,流速↑,扩散↑,腐蚀↑; 第Ⅱ阶段:受阴极还原控制,流速影响小; 第Ⅲ阶段:超Vc,冲走腐蚀,腐蚀↑; (1)海洋生物:复盖层形成浓度电池,使腐蚀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