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师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编者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或许正因为此,很多人也非常认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观点。但是,教师到底是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的灵魂可不可以被教师加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关乎人的独立、人的尊严,关乎教育的本质。      前一段,网上在争论有关“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问题。有人希望教师“自觉地摘下这个神圣的面具”,有人则反驳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命题仍然是很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呼唤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是个比喻的说法,并非正式的职务名称,在我看来,接受不接受这个称号大可自愿,喜欢不喜欢这个称号则可以各有各的理由。也就是说,在对教师是否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各方最好谁也不要当对方的“工程师”,还是都做“对话者”为好。   本人也愿意做一个“对话者”,参加讨论。作为教师,我是属于自愿摘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帽的一个人。我的理由是:   1.把教师说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师生双方都是不敬。   2.人类灵魂只需要对话者、引导者、指导者,而不需要“工程师”。   《现代汉语词典》对“工程师”词条的解释是:“技术干部的职务名称之一。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专门技术任务的设计、施工工作的专门人员。”   很清楚,“工程师”是搞技术的。这就是说,如果你认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就等于你承认教育工作是一件“技术活儿”。这显然不对头。教育包含技术,但绝不单单是技术,它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更像艺术,而不是技术。把教育技术化、训练化,正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而技术化和训练化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恰恰就是“工匠化”,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工程师化”。一个满眼都是“工程师”的学校,其风格会更像制造标准件的工厂,而不像是热爱智慧的场所。审视我们的中小学,像工厂的确实很多很多,难怪这么多教师认同“工程师”的称号,这和他们工厂般的生存环境大有关系,他们在潜意识里早就认定自己是“工程师”了。他们没有注意到,“工程师”这个称号加在教师头上,实际上是对教育的某种歪曲和不敬。   教师若是“工程师”,学生是什么呢?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如果教师变成了“工程师”,等量代换,学生就成了“工程师”的工作对象。而“工程师”这个称呼本身就意味着他的工作对象是“物”,是零件,是项目,而绝不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你只要认定教师是“工程师”,就会不自觉地把学生看成“零件”,看成“螺丝钉”,看成实现升学指标的“载体”。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肯定就消失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肯定就会落空,因为在一个“工程师”的眼里,“零件”“螺丝钉”和“工程项目”绝对不是主体,对它们也谈不上什么尊重,它们是“被安排”“被设计”“被加工”“被塑造”的东西。我们的中小学,目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确实很少,可见很多教师正是在用“工程师”的态度对待学生,则他们认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不足为怪。倒霉的是学生,他们被“物化”了。让很多专家、学者、教师痛心疾首的所谓“人文精神流失”问题,说的就是这件事。当你真正把学生看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人的时候,你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提法就会觉得别扭。我自己反思这个称号,就是从这种别扭的心态开始的。   那么,人类灵魂需要不需要“工程师”来“设计”“塑造”甚至“加工”呢?   有人认为需要,理由是“众生不平等是绝对的,众生平等是相对的”,“人与人之间在道德、观念、意识、行为、能力上有落差”,所以就要由一部分人来“加工”另一部分人的灵魂。有位先生甚至很肯定地说:“一个灵魂没有资格去加工另一个灵魂吗?谬哉!”   这很像自古就有的“上智下愚”论。这位先生是把人与人德智体诸方面事实上的差异和人格上的平等不平等混为一谈了。我想这位先生也一定承认会有人比他道德更高尚、行为更得体、能力更强,那么这个比他“高出一头”的人是否就有“天赋的权利”来“加工”他的灵魂呢?我想,这位先生未必同意。退一步说,即使这位先生自愿被高人“加工灵魂”,多数人恐怕也不会愿意。“你比我强,不等于你有权在没有征得我同意的条件下教训我,我有我的主权。”这是一个现代人起码的人格平等意识和自尊心。   这并不是说现代人拒绝反思和改变自我。恰恰相反,现代人正因为有强烈的超越自我的意识,才会反对别人“加工”他。一个等待别人“加工”的灵魂是被动的、可怜的、缺乏自主性的灵魂,说得难听点,是“死灵魂”。真正活的灵魂是主动学习、主动改变自我的灵魂。这种灵魂需要的绝不是“加工者”,而是沟通者、对话者、引导者、指导者。我作为一名教师,绝不希望我的学生把灵魂放在我的面前请我“加工”,因为那既是对他自己人格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