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族特色词汇不妨音译.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民族特色词汇不妨音译

有民族特色的词汇不妨音译   摘 要: 本文从《广州日报》上刊登的一篇关于“路”字的翻译引起网民争议的报道入手,探讨了英语翻译中涉及民族特色词汇的音译问题。   关键词: 民族特色 争议 音译问题 建议      一、关于“LU”的争议      《广州日报》(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A17版)刊登了一篇名为《路名是符号,易辨认就好》的报道,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广州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规范公共标志英文译法,结束了之前公共标志英文译法的混乱局面。最明显的就是把“路”的译法从“ROAD”,或“AVENUE”等英文意译统一翻译为普通话音译“LU”。   报道另附有大洋网的调查,有部分网友不支持用汉语拼音翻译路名,认为“不方便外国人辨认”,仅有少数赞成者认为用汉语拼音来翻译具有中国特色。受访的外国人则表示不妨多用本地化的路名。在广州作岭南文化研究的斯特先生(美国麦考理高级翻译学院汉语系的博士)认为“广州的路名其实是文化的沉淀”,如“诗书路”、“光孝路”等。在广州,其实很多外国人都知道“问路”这个中文词语。对于外国游客来说,“LU”只是一个符号,因此,只要符号容易记忆辨认,就不会给外国朋友造成不便。这个调查结果至少反映了这样一个现状:部分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尚欠足够的自信,外国人反而对中国文化表现出理解与尊重。      二、英语翻译中涉及民族特色词汇的音译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来的积贫积弱,使得我们把西方的文明一度视为民族振兴的曙光。在我们积极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对自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不够重视,甚至存在某些抛弃的现象。但这是大的文化课题,不是这篇小文所能承载的命题。具体而微,笔者尝试探讨的,只是英语翻译中涉及民族特色词汇的音译问题。   长期以来,在翻译上,为便于和外国人交流,有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词汇和反映中国文化的用语都过多地迁就了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如果只是把鲜活的民族词汇洋化,把一些活泼的汉语硬性意译,生搬硬套地使用现有的英文词汇,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貌合神离”,甚至闹出笑话和误会。   比如:众所周知,“龙”是我中华民族的吉祥物,代表着喜庆吉祥,中国被称为“东方的巨龙”,而中国人则自称“龙的传人”。这样富含文化内涵的词汇又岂是一个“DRAGON”所能传达出意义来。更何况,“DRAGON”在西方人眼里象征着凶猛残暴的怪兽,其中还含有邪恶的意思。如此翻译,严重丑化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还有老百姓喜爱的“京剧”,它是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冲突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京剧在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但“京剧”却被翻译为“BEIJINGOPERA”,只等同于普通的西洋歌剧,显然无法承载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法传达其独具魅力的东方神韵。   其实,正如“路”音译为“LU”,翻译上涉及有民族特色的词汇不妨采用音译。上述的“龙”和“京剧”就可以音译为:“LOONG”,“JINGJU”,而不必担心外国人接受不了,也不必担心文化交流有障碍。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一提到“SUSHI”,自然就想到日本和风美食的回转寿司;提到“TIRAMISU”,自然就联想到法国让人垂诞的点心;提到“KOALA”,自然就想起澳大利亚可爱的胖敦敦的树熊。那么,当外国人谈起“DUMPING”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联想到中国的“饺子”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换而言之,没有民族性就难以立足世界文化之林。   笔者并不反对合理借用外来事物、外来文化或外来词汇,只是强烈呼吁保护汉语语言的纯洁性,而不是处处直接拿来英文单词,还美其名曰:“双语时尚”。诸如“PIZZA”,“E-MAIL”,“CARTOON”,等等,这些所谓具有西方特色的新鲜事物早已进入我们的社会,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直接使用这些外来事物的外语名称,而不会想到汉语里其实有对应的词语,如:“薄饼”、“电邮”、“动画片”,等等。因此,如果要说“给我发一封邮件”,就讲“把东西‘MAIL’给我”,如此“华洋夹杂”,但显不伦不类,是对汉语纯洁性的挑战。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海纳百川的,历史上许多外来的词语几经演变成为我们有特色的词汇就是明证。语言的变革,不应阻断传统文化及精神思维的自然延续。我们在包容外来文化的同时,应再提高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应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文化,应让西方的文化也接受、包容中国文化。   在中国持续改革开放、经济平稳发展的新形势下,外国人渐渐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从感兴趣到被吸引,从好奇到景仰,逐渐接受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古老而又独特的灿烂文明,且兴起了“中国热”、“华夏风”。有报道说英国教育考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