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docVIP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doc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马德富:杜诗动词的超常选择及其艺术追求    诗是语言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写作的过程就是情思语符化的过程,是词语选择组合的过程。其中动词(主要指述谓动词,下同)的选择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句子的主要信息总是搁在谓语里。”(注: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4页。)谓语的中心词之一就是动词。作为语义和结构关系的枢纽,动词在诗句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其使用的好坏常直接关乎艺术的高低,昔人谈诗语之锤炼,就往往注目于此。故有人说成熟的伟大诗人更多地借助动词以取得效果(注:[英]布尔顿《诗歌解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201页。),这不无道理。这方面,杜诗就是一个典范。杜甫极重视又极善于使用动词,这是他的一大强项,在他之前和与他同时的诗人少有及得上的。诗人充分体悟到了动词的重要性,并在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笔下的动词灵动超妙,常大胆超越常规,借助出人意外的组合,取得习惯遣词所不能取得的艺术效果,这方面充分表现出诗人卓越的创造才能,并成为诗人在语言艺术方面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诗人的艺术经验对后世影响颇大,在今天仍然不乏借鉴的意义,因而有专门研究的必要。      一    在日常口语和一般散文中,动词主要表示人和事物的动作变化等等,但就诗歌而言,情况不是如此简单,除了上述任务外,动词在情感传递、意象营造,以及气势、力度、韵味、神采的显现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潜能。不过人们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诗歌发展的进程来看,西汉之诗大多“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注:谢榛《四溟诗话》卷三。),“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注: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不特别注重个别字句,而追求整体效果,以浑朴胜。诗中动词很少违背习惯,一般与日常口语或散文区别不大,它主要作为语义、逻辑关系而存在,除了依附名词而达意外,无更多表现性可言,其自身在句中并不特别引人注目。但自魏晋以降,随着“文的自觉”,这种情况有了变化,有的诗人已经不满足于此,开始对动词进行锤炼,以求新鲜的表现效果。如王粲的“列树敷丹荣”(《杂诗》)、曹丕的“高山吐庆云”(《东阁诗》),“敷”、“吐”两个字就用得不一般化。而曹植的“朱华冒绿池”(《公讌诗》)、“惊风飘白日”(《赠徐干诗》),“冒”、“飘”两个动词也颇为新警。稍后,句中动词受到诗人进一步的重视,像受杜甫推崇的阴铿、何逊、庾信等人就是如此。阴铿的“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开善寺诗》),何逊的“风声动密竹,水影漾长桥”(《夕望江桥》),庾信的“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奉和山池》),都比较注意动词的锤炼。到了唐代,这种情况引起更多一些人的兴趣并得到程度不同的发挥,如杜甫祖父杜审言的“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花杂芳园鸟,风和绿野烟”(《春日怀归》)、“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登襄阳城》)等句,动词用得就颇不寻常。而像李白的“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酒肆留别》),“压”字就很受后人称赞(注: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八引范温《潜溪诗眼》。);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岑参的“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其中动词的超常使用,更是不同凡响,屡为人所称引。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在盛唐以前,诗人对动词的锤炼尚不普遍,锤炼得好的并不多见。即便是盛唐,虽有一些新警的用例,但总的情况大体仍如胡应麟所说:“盛唐句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诗薮》内编卷五)可以这样认为,魏晋以降,由于诗人的感受更为细腻,诗歌语气的探讨更为深入,要用有限的字句表达丰富的情思,有的诗人遂逐渐开始对句中起关键作用的动词进行锤炼,并尝试通过动词的超常选配以取得新鲜的效果。这成了魏晋以后诗艺的一种新趋向。但这一趋向在杜甫之前还只是零星的透露,即使是与杜甫同时的诗人,也还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只是到了杜甫,这种情况才起了一个明显的变化。    杜甫对阴铿、何逊等人的诗作过深入研讨,其祖父杜审言对他的影响自不待言,他平生“性僻耽佳句”,并以“语不惊人死不休”自誓,因而敏锐把握了诗艺的这一趋向,在动词锤炼上投入更大的气力,以执著的精神致力于语言艺术的创造性实践。这一点,从他早期的作品已可看出端绪。比如在《望岳》中就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入归鸟”四句,其中动词奇峭遒劲,特别是“割”、“入”二字,用得显然异于常规。在以后的创作中,由于诗人身经乱离,接触更为深广的社会现实,蓄积于心的情思更为复杂丰繁,出于表情达意以及艺术追求等多方面的原因(说详后),动词的?锤炼进一步受到诗人重视,动词的超常选择与组合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说,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