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采油技术领路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采油技术领路人

创新采油技术的领路人   王德民,采油工程专家。河北唐山人。1 960年在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毕业。大庆石油管理局原总工程师、原副局长。50多年来,坚持在大庆生产第一线苦心钻研采油工程技术,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发明创造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共24项。现为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1 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8年初,中国石油供应十分匮乏,严重影响到国计民生,国内有不少汽车被迫抛锚,军队中有的部队取消演习,首都的大街上,一辆辆公共汽车都背着鼓鼓囊囊的煤气包。当时,中国钢铁产量上千万吨,石油产量只有几十万吨,还不如现在一天的产量,东北大庆油田的诞生,使中国石油工业走进了历史的新纪元,大庆油区自投入开发建设,累积产量占同期全国陆上石油总产量的47%。它证实了陆相地层能够生油并能形成大油田,使中国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   21世纪,即使是个普通人也意识到石油沉甸甸的分量。我们没有理由遗忘中国大庆的开发采油历史以及默默钻探、默默采油的铁人精神,此次,笔者很荣幸采访到中国著名采油专家王德民院士,他为中国油田开采技术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采访中他向笔者深谈了攀登采油珠峰的艰辛历程。当时中国石油落后,需要人才,需要科技,需要发展,爱国、奉献是第一位   谈起自已是如何走上石油研发之路时,王德民院士感慨道,“当年不是我选择石油,而是石油选择了我。”原来,填报大学志愿时,学习采油并不是他的第一志愿,但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王德民进人了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他发现采油专业需要知识面很广、判断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很强的人才,自己正好有这方面的优势,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很喜欢而且很适合这个专业。王德民说:“既然石油选择了我,我也比较喜欢石油,就想着怎样为中国石油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以解决当时的燃眉之急。”尤其是当时中国汽车“背着一个气袋子”的说法,给了年轻的王德民很???的刺激。      中国石油冲破封锁      1958年,王德民作为学生参加了著名的川中会战,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夺油会战。   那年,川中三口井 广安市武胜县龙女寺二井、蓬莱构造蓬一井和南充构造充三井分别自喷出工业性油流,当时刚上任的中国石油部部长余秋里激动万分,立即与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一道赶赴四川,并提出了“拿下川中大油田”的会战口号。正当川中会战如火如荼地展开时,专家发现,女二井一旦关井测压后再开井时就不出油了,人们在这口井的周围像梅花一样又打出四口井,仍然未能出油,而充三井和蓬一井也同时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说到这儿,王院士若有所思地说,“当时大家都想不明白,前期构景都特别好,可能是勘探技术太好了,把最有利的位置找到了,其他的地方几乎没有”。   后来,川中会战因遭受挫折而不得不告终。到了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原油。余秋里召集专家进行座淡后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   这个消息使当年参与川中会战的王德民及石油学院的其他学生们欣喜万分,他们用脸盆当作鼓,敲着打着,唱着跳着,对中国石油业发展充满了喜悦和期待。而石油部的余秋里和康世恩在石油战线上的实践给了王德民很大的影响,也奠定了他此后“心有恒志节节求”的科研道路的基础。   中国第一套试井方法   大学一毕业,王德民就赴大庆油田参加石油会战,干起了劳动强度很大、很艰苦的工作。众所周知,大庆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相沉积油田,方圆百里范围的百层岩石经千百万年的沉积,’比美国最大的普鲁德湖湾油田还大。大庆石油会战之初,困难重重,连久经沙场的“将军部长”余秋里都感慨:“到了现场,才知道困难和矛盾要比预料的多得多。”   据介绍,一口井要打到底,在800-1200米之间,通常有100多个含油的砂岩层,最厚的达20米,最薄的仅0.2米。他们的工作对象就在这千米之下的岩层“地宫”中。在那里,整个石油开采系统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黑箱”,开采工作如同一项“隐蔽工程”。当时,大庆一个月搞一次“测压会战”,把所有的井都测一次,将特制的仪器下到1000多米深的井里,测定油层的压力。石油储藏在“磨刀石”中,油石缝隙仅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在120个大气压下才可出油,当低于100个大气压时,气就出来了,若气泡阻力大就会不出油,而压力太高,又容易出水,油也出不来。对试井压力的计算,当时国际通用的方法是国外的“赫诺法”。但此法不符合大庆油田地下的实际情况,而且石油工人们来回扛着50多千克重的绞车上井测试,每天都到后半夜才能睡觉,劳动强度很大。   面对这个情况,年轻的王德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