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比喻中文化信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汉比喻中文化信息

英汉比喻中的文化信息   摘 要:比喻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本文从认知科学和语言文化学的角度通过英汉比喻的对比,研究其中的文化重合与文化特有形象,分析英汉比喻反映的文化信息,如中英两族人的物质条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探讨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加强文化教育,促进文化交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英汉比喻 文化重合 文化特有形象 文化教育      一、语言、文化、词汇、比喻      Samule Johnson说:“事物乃上帝之子,文字乃大地之女。语言仅仅是科学的工具,文字不过是思想的表征。”(...words are the daughters of earth,and that things are the sons of heaven.Language is only the instrument of science,and words are but the signs of ideas...)但凡人所创造的东西都是源于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如神、灵、鬼、怪皆是人类社会诸??人等的典型化身。语言更是有声有色地描绘人类社会生活,传达着人类思想、情感、精神。文化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具有较大指涉范围的是萨莫伐尔等人提出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各种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社会功能、处世态度、方法、行为及物质财富积淀物;其表现为一定的语言模式和行为方式。文化的传播自然离不开语言这一强有力的主体性表现手段(刘宓庆,1999:156),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耐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朱文俊,1999:64)。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二者紧密相联。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其词汇自然反映着这一社会的物资文化和精神文化,反之,一个社会的物质状况和民族精神也自然对该社会所使用语言乃至词汇发生影响。实际上,词汇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基础,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展示社会生活最为丰富的语言层面,所以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各个层面在反映文化方面尤以词汇层面体现得最为突出。   比喻在世界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是各种语言的共同趋向。奎恩在《词与物》中论述过比喻的重要性:“比喻,或类似的东西,既主宰着语言的发展,又支配着语言的习得。”比喻的重要性还在于它的文化特殊性,即每种语言都因其文化的特殊性而具有某些特定的比喻手段和内容,影响着对事物和事件的空间关系的描述。霍克斯在《比喻》一书中说:“如果我们承认语言在最大的概念意义上是文化的一面明镜,那么,也应当承认文化的大多数层面会通过词语、句式和比喻表现在语言中。然而,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中的对修辞手段的释义“用于特殊效果,失去其惯有的或字面意义的词或片语”(朱文俊,1999:161),比喻作为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即修辞手段(figure of speech)的一种,其根本上还是词和片语,带有极浓的文化色彩。      二、比喻的文化认知本质和联想意义      比喻普遍存在于日常各种文体与语篇之中,最常见的为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phor),其它还有提喻(synecdoche)、讽喻(allegory)等,本文重点对明喻和暗喻进行了研究。如: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明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尹懋谦,何咏军,《英汉修辞格比较》,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3,)   2.“拔去眼中钉、肉中刺,大家过太平日子。”(暗喻)(曹雪芹:《红楼梦》同上:84,31)   3.“Sam,be quiet,”said Mr.Pickwick.“Dumb as a drum with a hold in it,sir,”replied Sam.(明喻)(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同上:13)   4.All the world’s a stage.(暗喻)(莎士比亚:《皆大欢喜》,同上:29)   比喻产生之初人们通过想象,把具有特定形象的实体词与未知事物联系起来,用实体词塑造视觉的、味觉的、嗅觉的、触觉的等各种形象,描述或修饰抽象或未知事物。如:   5.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   6.The problem is a hard nut to crack.   7.The farmer is 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   8.他是缩头乌龟。   9.他骨瘦如柴。   10.他吃了豹子胆。(朱文俊,1999:164)   众多的语言学家如Lakoff、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