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血液系统疾病出血性疾病概述正常止血凝血机制正常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节、出血性疾病概述
一、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正常止血与凝血机制包括血管、血小板和凝血功能这三方面因素。
㈠、血管因素
参与止血作用的血管主要是小血管,最早的生理性反应是血管发生收缩,之后释放多种活性因子激活并启动内、外源性凝血途径,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以利止血。
㈡、血小板因素
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通过黏附、聚集、释放功能而形成血小板血栓,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过程。
2、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PF3)等重要介质,直接参与凝血反应,达到止血、凝血目的。
㈢、凝血因素
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外源及内源性凝血。凝血是无活性凝血因子被有序地逐级放大激活,转变为有蛋白降解活性之凝血因子的系列酶促反应过程。凝血过程分凝血活酶生成、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生成三个阶段。目前已知参与人体凝血过程的凝血因子有12 种,在PF3等的参与下,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形成纤维蛋白血栓。血栓填塞于血管破损部位,使出血停止。
㈣、抗凝血系统
人体除存在止血、凝血机制外,还存在生理性抗凝血系统。体内凝血与抗凝、纤维蛋白形成与纤维蛋白溶解维持着动态平衡,以保持血液的流畅。抗凝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抗凝血酶III(AT-III)、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EPI)、肝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
二、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㈠、血管壁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1、遗传性或先天性: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先天性结缔组织病等。
2、获得性:如败血症、维生素C缺乏症和维生素P缺乏症、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机械性紫癜、体位性紫癜、毒蛇咬伤等。
㈡、血小板数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1、血小板数量减少
⑴、血小板生成不足:
①遗传性:极为罕见,多数患者同时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Fanconi综合征)等。
②获得性:常见的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淋巴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骨髓纤维化、恶性贫血等。
⑵、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①非免疫性破坏增多: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DIC、体外循环、低温、脾功能亢进症、感染、药物的直接破坏作用等。
②免疫性破坏增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Evans综合征(即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他如输血后的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低温麻醉、巨大血管瘤等。
2、血小板量增多
⑴、原发性: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⑵、继发性: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早期、骨髓纤维化、切脾后、慢性感染、肿瘤等。
㈢、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1、遗传性或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管性血友病(vWD)、血小板无力症等。
2、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常见有肝病、尿毒症、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所致的血小板功能障碍等。
㈣、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1、遗传性:血友病甲(缺乏因子Ⅷ)、血友病乙(缺乏因子Ⅸ)、血管性血友病(缺乏vWF)、因子Ⅺ缺乏症、其他凝血因子(因子Ⅻ、Ⅹ、Ⅶ、Ⅴ、Ⅱ、Ⅻ)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凝血因子结构异常如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2、获得性: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缺乏症(如肝病、缺乏维生素K)、获得性因子V缺乏病(如急性白血病、输大量库血)等。
㈤、纤溶亢进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1、原发性纤溶亢进;
2、继发性纤溶亢进:见于DIC继发性纤溶期。
㈥、循环抗凝物质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抗凝药物治疗、循环中肝素样抗凝物增多等也可引起出血性疾病。
三、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应根据病史(包括家族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资料,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㈠、病史(家族史)和临床表现
自发性或轻微损伤即有出血难止病史的患者,皆提示有出血性疾病的可能性。询问病史应注意出血特征,如出血发生的年龄、部位、持续时间、出血量、是否同一部位反复出血等。出血诱因是否为自发性,与手术、创伤及药物是否有关等。有无基础疾病,如肝病、肾病等。家族史调查对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有重要意义,例如伴性隐性遗传是诊断血友病的条件之一等。
血管壁因素、血小板因素和凝血因素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