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答案1-27.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语文课后答案1-27

1、庄子·养生主(节录) 1、寓言十九是庄子对自已著作写作特点的概括,是说他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运用寓言手法。这就说明他是有意识以象征、比喻、形象描写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2、养生之道:顺任自然。论据:事实论证。 3、人生态度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文章客观上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2、谏太宗十思疏 1、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进行反复论述,最后又提出所谓十思,真实具体地说明国君应该有德义,有了这样的德义,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所以它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深入。 2、本文善于应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3、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富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直接的表达自已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3、答司马谏议书 1、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基础上。效果:这样做,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非常坚实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之上,简洁扼要,靶的集中,一针见血,语约义丰,文笔犀利,语气斩截,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2、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从而有力的反驳了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3、本文一篇典型的书信体驳论。论辩双方对事情的评价以什么为标准。文章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士大大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从而有力的反驳了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4、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用典论据。 5、行文委婉,寓刚于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拨驽张更加坚韧有力。 4、今 1、时代背景: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封建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李大钊深知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而积极勉励他们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虽然作者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倡导进行社会变革,但是,不难觉察出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期盼变革的殷切心情。 2、本文运用了事实论据、理论、比喻论据。 事实论据: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 理论论据:哲人耶曼孙的话。 比喻论据: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 3、所有过去都是由现实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今天的过去都是昔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 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本文写于1934年,自“9.18事变之后,一系列的事件使得社会上流行起了一股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调,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失掉了自信呢?中国人究竟有没有真的失掉自信力呢?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写作了本文,对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种种失败论调予以有力驳斥,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2、本文作者运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如下:首先,作者将这-问题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采用直接反驳的方法,重在破,层层剥笋,驳倒论敌的观点。首先论证论敌自信心其实早就失掉了,所以论敌的论点中所谓失掉自信的中国人,恰恰就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全体中国人。在第二部分,作者采用间接反驳的方法,重在立,树立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论点。文章用一系列的排比,热情赞颂自古以来前赴后继的中国脊梁,热情赞颂现在正在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革命者。作者确信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代表中国人,从而摊翻论敌污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 3、作者善于借助模拟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与自信力相对的他信力、“自欺力,形象贴切,使文章风格俏皮而不失庄重,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