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唐考古课件)13第四章 节 战国秦汉时期的货币与度量衡.ppt
第四次是在天凤元年(14 A·D)至地皇元年(20 A·D),王莽政权又下令废大、小泉,另作货布和货泉。规定货泉重五铢,枚值一,货布重二十五铢,值货泉二十五枚。在这之后不久,又恢复了大泉五十。所以在地皇元年以后,主要流通使用的是货泉、货布和大泉五十。 还有一种“布泉”不见于文献记载,一般认为是王莽时代钱币。有一种传世品“国宝金匮直万”,一般认为是王莽时期的巨额货币,但也有人认为不是流通货币。 ●考古发现的通常以货布、泉货、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大布黄千为多,余皆稀少。● 思考题: 1 名词解释:空首布、平首布、刀币、半两钱、四出五铢 2 简述平首布的种类、流通时代和主要流通区域。 3写出战国时期使用刀币的国家和地区及其种类。 4能够识别出特征比较明显的武帝时期五铢钱。 5能够识别出考古发掘常见的五种王莽时期货币。 参考文献: 李如森:《中国古代铸币》,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 3.蒋若是:《秦汉钱币研究》,中华书局,1997年。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 度量衡制度 《大戴礼记·主言篇》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这是度的概念。 《说文》记:“两手之盛谓之掬。”这是量的概念。这二种都是以人体的某一部分与外界比较而言的。 衡制则是拿粮食与其他事物作比较。《说文》中的“絫”字下有:“十黍之重也。” 《考工记》记载:“食一豆肉,饮一豆酒……中人之食也。” 一、 秦的度量衡制度 根据商鞅量,可以搞清楚秦的度制和量制;根据秦权可以搞清楚秦的衡制,如下图。 1、量制和度制 商鞅量,战国时代秦国的标准量器,三周壁和底部都刻有刻铭。左壁刻有造器时间和容量等。 “(秦孝公)十八年(BC344年),齐率卿大夫(合文)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壹为升”。右壁的铭文不清。 底部刻的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的诏书: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壹之。临。” 齐刀中重量次于上述二种面文的是“齐之大刀” 。重量在47·6-50 克左右,年代应晚于节墨、安阳之大刀。 年代上再晚一点的是“齐大刀”,这种面文格式已经把地名后面的“之”去掉了, 重量在41、42克左右。 在“齐大刀”之后,齐国受燕国影响,铸行一种类似明刀的货币,但与燕的明刀还是有些差别。 战国末年齐发行一种圜钱,方孔正面有郭,有贝益刀、贝益四刀、贝益六刀三种面文。 一般认为“贝益”字表示的是齐刀初铸时的重量单位。 3 中山国的刀币 有一种面文为“成白”的刀币,形制很像赵国在战国晚期发行的小直刀,过去一直认为是赵币, 对中山国的灵寿古城发掘时,在一个铸铜遗址中出土一件残的“成白”刀币的石范。另外在这个城址中铸铜遗址西南部的一个窑穴里,发现了几批窑藏的“成白”刀币。现可以确认应该是中山国的货币。 三、楚国地区的货币 (1) 铜 贝 宋代以来称这种铜贝为“蚁鼻钱”,又叫“鬼脸钱”。这种钱的大小和轻重不太统一,一般重在3.5克左右,可能只有一种面值。 一般说来早期的偏重,晚期的偏轻。 2)布币 楚国的布币出土的数量极少,形状与三晋地区的平肩方足布相似,只不过其形体较长,首有一穿。面文为 “殊比当忻”和“四比当忻”,背文有“十货 ”。 一个“殊比当忻”(重31-37克) =4个四比当忻(重7·5克) =10个铜贝(重3·5 克)。 (3)黄金称量货币-金版 楚国货币中还有一种黄金货币,呈金版状,上面钤有印文,大多数为“郢×”,还有一部分是“陈×”。过去多释为“郢爰”和“陈爰”。 郑玄注《考工记》说一爰重六两大半两,《说文》说一爰重“十一铢二十五分之十三”,相差很远。另外每块金版大小都不等,一块金版上钤的印也大小不等,又每每出有残有半个或大半、小半个印文的金版。可见印文与金版本身的重量并无关系。这个字应该释为“爯”,读作称。表明金版是一种称量货币。 四、 秦的金属铸币 《史记·六国年表》记,秦惠文王二年(336 B·C)初行钱。从这个记载看,秦是七个国家中使用金属铸币最晚的国家。目前发现的秦的金属铸币均为圜钱,方孔无廓,个别的为圆孔无廓。 面文有的为珠重一两十二、珠重一两十三、十四,或读作重一两十二珠。 还有面文为半两、两甾。两甾也是半两钱。因为秦的一两=四甾=二十四铢。 据文献记载,秦统一六国后,铸行半两钱,重如其文。 第二节 两汉的货币 一、武帝以前西汉政府铸造的货币 西汉初年,继承了秦代的货币制度,发行使用半两钱。 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