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课模设计探讨.docVIP

“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课模设计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课模设计探讨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课模设计探讨   摘要:为体现课改精神,彰显科学探究的魅力,针对鲁教版实验教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设置简单等问题,设计了活动式、探究式和学案式3种教学模式和同仁们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学实验教学;实验活动课;课模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2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笔者在执教鲁教版实验教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这一课时,发现教材直接给出了二氧化碳制取的装置,让学生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问验满方法(教材第108页)。这样设置简单明了,学生几乎不需要进行什么思考,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做,就可以得出结论。至于为何选用这套装置学生就知之甚少了(教材也没有说明与氧气的制取类似),有碍于学生的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发展,缺乏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不符合新课标探究课的要求,学生需要教师点拨指导或查阅相关资料才能明白原理。笔者认为,既然是活动课,在设置上就要体现出课改精神,彰显科学探究的魅力。为此,设计了三种教学模式,愿和同仁们一起探讨。   1、模式1:活动式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几个活动板块,并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帮助学生完成此活动课。   “活动1合适药品和仪器的选择”,这个板块是这样设置的:   实验药品的选择:除了课本上已给出的仪器和药品外,可再增加几种仪器:试管、分液漏斗、具支试管、u型管、具支u型管、多孔塑料板、弹簧夹、启普发生器、广口瓶、过滤漏斗、玻璃片、双孔橡皮塞、粗铜丝、铜网罩、多孔塑料小药瓶等。   实验操作步骤:用6支洁净的试管(分2组)分别盛放少量的大理石(或石灰石)、碳酸钠、碳酸钙,然后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待完全反应后观察现象(如有无气体产生、反应剧烈程度、产生CO2气体的纯度等)。   实验现象:________。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________。   实验结论:合适的药品为_______。   这样让学生通过操作,更直观地理解实验室制取CO2应选择的合适药品,改变学生生搬硬套、按部就班而不知其所以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稀盐酸或稀硫酸与碳酸钙???末或碳酸钠粉末反应太快,不利于气体的收集和性质实验,且粉末易随气流上升导致导管的阻塞;稀硫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一会后就停止了;只有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理想药品的选择依据和对比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这种设置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启发效果相对较好,容易被师生理解和接受。当时,学生设计了好多方案并组装了实验装置(见图2)。   在“活动2合适装置的选择”这个板块中,为彰显此次探究课的魅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盲点,引发对探究实验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将拓展知识融入其中。这样做,更利于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能引导学生设计出更佳的方案。教师适时提问:如要想控制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又该怎样设计实验呢?盐酸特别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制得的CO2,气体不纯而影响了以后性质实验,该如何改进呢?并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实验装置(可以说这是本课的高潮点和创新点。学生再查资料、讨论、交流,改进实验装置(关键是固、液分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找到解决方法,如在导气管处用上弹簧夹,或在试管内用一个多孔塑料板,或用分液漏斗代替长径漏斗等(见图2-A),用饱和NaHCO3或Na2CO3等溶液吸收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见图2-D)]。这种设置方式,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大胆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给学生一个很大的活动和反思空间,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而且,它没有局限在课本所提供的实验装置上,还可以选择其他的装置作为研究对象,更能体现课改精神。   在“活动3尝试实验和获得结论”这个板块中,学生自选一套改进装置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困难。   在“活动4交流与评价”这个板块中,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如装置漏气或长径漏斗下端未伸到液面以下……,改进装置再进行实验(放在第二课堂中进行),然后交流、评价。   整体流程设置,能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脑、动手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强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与表达。   2、模式2:探究式   教师只是将仪器、药品等准备好,并给出相关的信息资料,其余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见图3所示)。   提出问题应针对课题而言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应注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