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中认知技能该如何培养.docVIP

《信息技术》课程中认知技能该如何培养.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息技术》课程中认知技能该如何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认知技能该如何培养   【摘要】笔者通过解读《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首先界定了三维目标中“技能”目标的含义。而后在相关理论基础的支持下,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部分案例加以分析,提出了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认知技能目标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技能目标;认知技能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111―03      一 “技能”目标概念的界定      2003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衔接三维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这三维目标进一步得到升华。[1]”   其中,“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区分好二者的关系是把握好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笔者通过分析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中对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种目标的详细表述来解析二者的含义。   《标准》中对技能目标的要求是“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而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则是“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或“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等等;技术领域课程中另外一门课程《通用技术》是我国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形态上的历史突破,这种新的尝试同样给出我们明确的技能目标:“具有正确使用生活中一些常用技术的基本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上则要求“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手实践能力。”   综合以上课标关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陈述,笔者对此二维目标做了一下分析对比,得出如下结论:   技能目标侧重于某一学科中某种具体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完成“8+17=?”的计算过程、使用物理和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具体实验操作、使用Internet进行远程学习、或完成某一特定的体育动作……;而过程与方法则更侧重于通过参加特定的学习过程培养某方面的能力,相对于“技能”而言,这些能力更加宏观。比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完成任务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笔者的这一结论与邵瑞珍[2]教授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对于技能的定义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把技能定义为‘在联系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当然,此定义中的“身体协调任务”属于动作技能的范畴,不在《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范围之内,我们考虑的主要是“完成智慧任务”的认知技能。      二 “技能”目标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1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模块的启示   《标准》中设有实施建议这一章节,其中的“教学建议”模块对任课教师具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比如,其中的第二条建议中专门以“任务驱动”为例说明了如何“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第三条建议“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3]又详细介绍了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使用。   仔细研读这些建议,我们会发现,每一条建议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如上面两条建议中提到的“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方法在课标中加以详尽的阐述,无疑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莫大的帮助。   2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邵瑞珍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指出:“技能都可以用程序性知识来解释”,那么在探究技能目标教学方法时,我们可以从程序性知识这一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一书中,对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步骤[4]:   (1) 分析学习任务,找出必备技能   (2) 加强理解   第一,示范和讲解先结合。   第二,降低示范速度,防止信息负担过重。   (3) 进行有效的练习   这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认知示范和模仿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笔者将在下面以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3 新型教学理念的支持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可并迅速普及开来,接踵而来的是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