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oad-to-Modern-English【读写课】.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he-Road-to-Modern-English【读写课】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维度一:学生学习 准备 课前老师精心准备了课件,用一段李阳模仿各个国家的英语发音方式的小视频开展warming up,以引入课堂内容,并成功地轻松适宜地将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课堂上,有效开始了课程的教学 上一节课课末,任课老师带着学生将本课的单词梳理了一遍,带读了并且进行了相关短语等外延知识的补充;课后学生们进行了单词回顾与课文独立预习。 课上的单词梳理90%以上的学生参与做了准备,课后有60%左右学生进行了单词回顾,另外有70%左右学生进行了课文独立预习。 倾听 所有学生在课程初期都倾听老师讲课,但期间有大概15%左右的学生有注意分散现象,倾听至30分钟左右就分散了注意力。 倾听同学发言的同学在少数,占比大概25%,当别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在埋头看自己的书。 在倾听老师讲课时,大部分同学以记笔记的方式进行辅助学习,记笔记的学生占到85%左右。 互动 在课程进行期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于课堂问题的问答与课堂结组讨论环节 课堂在一开始老师带着学生进行了pre-reading ,和同学们进行了互动,老师在对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促成了目标的达成 课堂中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大概在8人左右,过程相对比较顺利,收到的结果也有利于目标的达成;但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局限于一部分人,并由学生多次回答问题,而其他学生的机会较少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同学们进行了两两小组进行讨论,同学之间合作意识比较强,还有就是合作习惯上,学生习惯于两个人商量协作的形式 自主 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时间只是在进行课文阅读的时候,老师预留了十来分钟左右,课文阅读期间的自主学习主要是自己和同伴; 自主学习形式主要是记笔记、独立阅读、思考等形式,记笔记、思考是个人独立完成的,阅读是独立和同伴一起完成的 课堂内自主学习还算是比较有序的,但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情况不明 达成 在课程一开始,老师就向学生阐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目标还是比较明确的 课堂中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情况反应学习目标基本还是达到了 课后抽测并没能在此次课堂观察中施行,因而并不知道情况如何 维度二:教师教学 环节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分析,先放李阳模仿各个国家的英语发音方式,依此吸引学生的兴趣。 通过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发音和拼写的不同方式,教师的教学环节很清晰,有pre-reading, skimming, scanning, conclusion, retell and homework. 教师的教学设计挺好的。 各个环节都围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个目标,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 教师设计的时间轴比较有特色。虽然流程很好,但是只注重形式,比较死板。 显示 教师讲解清晰,语速适中。板书不是很好,没有突出本节课重难点,只写了俩个单词。 媒体呈现的那个时间轴,各个时间点对应不同的英语发展过程,让学生的头脑里有个清晰的认识。 对话 教师在刚开始教学时,通过Title, 让学生预测这节课的内容。教师给出一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时间思考,然后学生回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指导 Group work学生4人讨论,但是学生参与不积极,但是教师的引导能力不积极,并且就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性高。 机智 在教Chinglish 这个环节时,列了4个常见错误表达方式,但未告诉学生正确的表达方式,教学方式不灵活。 维度三:课堂性质 目标 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即:students can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目标明确,目标预设应符合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本节课虽只展示一项目标,但三项却在课堂中渗透着。 我觉得阅读课虽然主要是读,但是在读的过程中也可以涉及知识点或重难点词汇的讲解,这是这节课的目标设置所欠缺的。 本节课教师设定的目标符合课程标准,符合教材,基本符合该班学习水平。 本节课并没有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内容 本节课使用教材语篇,但问题设置有所采纳,有所替换更适合本节课教学需要。 在分析语篇时通过连词可以体现逻辑关系,我觉得教师应该提及。 课堂容量基本适合本班学生,但并未体现满足全班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最后retell时,由于难度较大,学生所需时间过长,导致only one chance。而最后作业仍然是retell。 实施: 预设了讨论、活动、互动等方法,与学习目标基本适合,也具体实施了,但实施效果并不好,课堂整体比较低沉,并不活跃。 并未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阅读的常用思维方法 没有创设新的情境。 评价 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 学生的回答和表情能体现所要获得的评价信息,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有所局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举手求助,教师并未发现。 教师对学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