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调整财政政策若干选择.docVIP

“十一五”时期调整财政政策若干选择.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一五”时期调整财政政策若干选择

“十一五”时期调整财政政策的若干选择   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实施以总量扩张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十一五”时期财政政策如何调整和定位,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现就有关问题谈些看法。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调整财政政策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空间      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后,将在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然后再经过30年的努力,即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在这种态势下,回顾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尤其是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至少有三点值得总结:   一是政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审时度势地采取增发国债、建设国债投资项目、引导社会投资扩大的积极财政政策,进而拉动消费需求,对经济进行反周期调节,是非常适宜的。1998―2003年间,我国6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据财政部测算,1元的国债投资可以拉动10元的社会投资。积极财政政策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弥补了政府投资资金来源的不足,建成了一大批多年想做而没有能力做的大型水利、交通骨干网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为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可以说,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历史性作用,功不可没。   二是积极财政政策并没有有效地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首先,由于长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使积累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消费比重下降,消费需求的增长受到影响,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下降。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高了17.6个百分点。投资率上升到43%,相当于1993年经济严重过热时的水平(当时是净进口占了较大比重),而消费率还不足57%(略有净出口),下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程度。其次是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结构失衡。包括积极财政政策在内的以刺激投资为主线的政策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某些地区和某些领域的投资过度扩张和加工工业的高速增长,导致了与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结构矛盾,电、煤、铁矿石、柴油、运输等方面出现了紧张状态,形成了一定的瓶颈制约。最后,积极财政政策的社会收入分配效应并不明显。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民当年可支配现金收入的5倍多,考虑到社会福利等因素,城乡之间真实的差距大约为6:1。而在贫富差距方面,20%的最富人群占有财富达55%,最贫人群的财富占有比重则进一步下降。这样巨大而且继续拉大的差距,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无疑具有阻碍作用。   三是伴随积极财政政策而来的政府公共风险在加大。财政赤字占GDP比重1998―2003年分别为1.2%、2.2%、2.9%、2.7%、3.0%(3%为欧盟的赤字警戒线)和2.9%,根据财政部的预算报告,2004年赤字率将明显降低,预计为2.5%,国家预算余额占GDP的比重(债务负担率)也将在20%左右。表面上看,我国的债务负担并不很重。但如果考虑到政府需承担的各种债务(显形的和隐性的,直接的和或有的),如我国1998年由中央财政为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而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累计到2003年中央财政出口欠退税3300多亿元,加上各级政府欠发的工资、粮食系统亏损挂账、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亏空、养老基金空账等,政府承担的公共债务负担相当庞大。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公共债务的不确定性在加大,财政风险处于一种发散状态,实际公共债务负担率超过60%。因而,根据财政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调整积极财政政策似乎已是必然的选择。   现时理论界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出路,有“维持不变论”、“淡出论”、“后积极财政政策论”、“有弹性的主动调节的财政政策论”等等,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积极财政政策仍可继续一段时间,然后再逐步调整,但不轻言用何种有效的财政政策来取代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调整财政政策的最佳时机,因为财政政策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府大目标的实现。考虑到政策的时滞性因素,即政策的选择、制定、实施、反馈有一个过程,充满了时间向后推移的特点,尤其需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新的契机,推进财政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否则很难适应和消化经济增长中释放出来的生产能力,政策的时滞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更加严重。   应该说,调整财政政策的空间是前所未有地扩大了。首先,涵盖面拓宽。它含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于一体,要求政府和财政更有效地为全体人民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其次,活动领域扩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都有赖于政府和财政的引导、推动和参予。再次,发展讲求均衡。面对缩小城乡差别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