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经济学分析.docVIP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经济学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经济学分析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的经济学分析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是一句谚语,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被司马迁引用过。这句古谚用今天的话来讲,意思是:“贩柴的不出一百里,贩粮的不出一千里。”这听起来像是商人的一种经商法则,表明了经营的范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谚语呢?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对其加以分析,寻找谚语背后的经济学道理。      一、谚语的字面含义解析      谚语是对生活的提炼,是广大劳动人民从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方法。“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在史记中就已被引用,这说明它出现于我国西汉时期甚至更早,是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总结。谚语描述了一种现象:一个贩柴的人活动范围当在百里以内,一个贩粮的人活动范围当在千里以内。如果超出了这个贩运的距???,商业活动就会停止。该谚语为那些正在或即将从事贩柴、贩粮活动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建议。      二、对商品贩运距离的经济学分析      仔细思考这句谚语笔者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贩柴的距离是一百里,贩粮的距离是一千里,而不是更远或更近呢?这里的“一百里”和“一千里”之说想来是人们对经验的总结,这背后的道理恐怕很多人都说不清。本文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以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首先,要解释商品的贩运距离是如何确定的。我假设自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一名游商,靠贩运商品赚取差价生活。低买高卖是我的经商之道。我可以自由地选择贩运商品的种类。我们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建立模型并求解。   (一)假设条件。有粮和柴两种商品,我们设为A和B。我要贩运它们首先要花钱从生产者(农民)那里收购,设总花费为C0A和C0B。然后,我边走边卖,走的距离越远卖出的商品越多,收入越高,并假设商品始终按单一价格出售。在贩卖的过程中我要付出一定的费用,主要包括运费、旅途花费以及其他杂费,假设这一花费为C1A和C1B。那么,我贩运每一种商品的总成本分别为CA=C0A+C1A和CB=C0B+C1B。全部商品卖出后的总收入为RA和RB。   (二)模型。在整个贩运过程中,商品卖出的数量(Q)越来越多,途中运输成本越来越高,随着运输距离(D)的增加,运输成本C1呈递增趋势,并且增速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总收入R以匀速递增。即,成本(C)和收入(R)都可以表示为贩运距离(D)的函数。我从事商品贩运活动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当实现利润最大化时我的贩运活动就停止了。以上的模型可用图形来表示,以商品A为例。(图1)   图1中,纵轴代表成本和收入,横轴代表贩运的距离。随着距离D的增加,卖出的商品数量Q也随之增加。MC是边际成本,MR是边际收入。图中利润最大化的点为E点,均衡条件为MR=MC,对应的最佳距离为D*A。   (三)结论。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知道了关于成本和收入的相关函数,就可以计算出最佳的贩运距离。使用这一模型,我们就可以分别计算出贩柴和贩粮的最佳距离。   解决了“百里”和“千里”的计算问题,笔者又产生了另外一个疑问:为什么贩粮的距离要远远大于贩柴的距离?从上面的模型中可知,如果收入线RA越陡,MRA的位置就越高,MCA与MRA的交点就越靠右,从而均衡解D*A就越大。RA较陡说明商品A的单价较高。于是用图1的模型可以将这个问题解释为:因为粮的价格比柴要高,所以贩粮的距离比贩柴的距离要远。   这是西方经济学对该问题的解释。如果我们深挖一下商品价格由什么决定,西方经济学就无能为力了。但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我们平时谈论的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真正决定交换比例的是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区别。具体到两种商品上,如果生产粮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生产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表明粮中凝结的无差别人类劳动较多,价值量也较大。当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时就表现为粮的价格比柴要高。此外,价格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商品的价值规律。于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看到,虽然粮和柴的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其大体上有一个波动的范围,不会出现非常大的价格波动。并且无论价格如何波动,粮的价格总是高于柴的价格。   现在,再回到西方经济学的模型中。由于商品A(粮)的价格较高,因此表现在图中就有RA比RB陡峭;另外,在进货成本上也必然有C0A>C0B。现在我们假定两种商品的运输成本没有太大差别,即C1A=C1B。则求解最佳距离D*的过程如图2所示。有D*A>D*B,即贩粮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