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特点与原因分析.docVIP

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特点与原因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特点与原因分析

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7.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进入了较快的演变与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一系列特点。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是比较效益、资源禀赋、社会需求、科技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要实现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引导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强化中央政府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与保护,协调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关系,从区域经济角度确定粮食主产区发展思路。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 演变 可持续发展      粮食主产区是中国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区域,对确保国家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旦粮食主产区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这种变化是自然、经济、科技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与发展的特点, 深入分析这种变迁的原因,构架粮食主产区未来发展的政策框架,以期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中国粮食主产区演变与发展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主产区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生产格局和流通格局两个方面。从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迁看,全国粮食生产区域由南方持续向北方转移,由东部、西部逐渐向中部推进,其中东南沿海区粮食生产急剧萎缩,东北区和黄淮海区形成了全国粮食增长中心,粮食主产区的边界明显地呈现出缩小趋势。从中国粮食流通格局变迁看,伴随着粮食调运由计划调拨到市场调节的变化,中国粮食流向流量发生了由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的转变。中国粮食主产区在演变与发展中表现出显著特点。   (一)粮食主产区在空间上相对集中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在不同区域发生了消长不同的变化。以浙江省为例,粮食种植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为326.35万公顷,到了20世纪90年代下降到293.99万公顷,到了2008年进一步下降到127.16万公顷。与此相反,北方的一些省份粮食种植面积则呈增长的趋势。以黑龙江省为例,粮食种植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为604.76万公顷,到了90年代扩大到767.27万公顷。2000年以后,黑龙江省的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呈扩大趋势,2008年其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了1098.89万公顷,是20世纪50年代的1.82倍。在半个多世纪中,粮食种植面积呈增加趋势的省(区)有9个,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贵州、云南、西藏、宁夏、新疆。在种植面积增加的省(区)中,增幅也呈现较明显差别。例如,贵州、云南、宁夏等省(区)的种植面积与自身相比呈现较大增幅,但由于原来起点较低,所以增长后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比例相比不大,原来起点较高且增幅较大的省份主要位于东北地区。从粮食种植区划上看,粮食生产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区、黄淮海区和东北区,其中种植面积在400万公顷以上的省(区)有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四川;另外辽宁、江西、湖北3个省份的粮食种植面积也超过了300万公顷。这13个省(区)的粮食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71.84%,产量占全国的75.50%,成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   (二)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空间距离加大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主产区的变化呈现出“南退北进”的态势,跨区域远距离运输问题凸显,致使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空间距离加大,该特征在玉米这种粮食作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的省份都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而玉米增长幅度比较大的区域都位于北方的春玉米种植区域,玉米种植呈现了向高纬度产区集中的格局。玉米集粮经饲三种功能于一身,随着玉米主食功能的削弱,饲料成为主要的消费用途。2008年,南方玉米产量在全国玉米总产量中的比重仅为17.85%,这与猪牛羊肉产量占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比重60.51%的构成不适应。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方早稻种植面积下降,产量减少,使得南方饲料用粮更为紧张。玉米生产区域的集中性与消费市场的广布性,使中国的玉米形成了较大的跨区域商品流量。总体看,粮食产销区空间距离的加大在客观上会激化粮食区域产销结构矛盾,增加粮食主产区流通成本,影响粮食市场竞争力。   (三)粮食主产区内部存在着显著的商品化程度差异   目前,中国粮食主产区涵盖13个省(区)。对其内部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粮食主产区内部存在着显著的商品化程度差异,即省份之间的粮食商品率存在显著差异。鉴于粮食商品率在实践中很难准确计算,本文采用每个省(区)的粮食人均占有量指标来反映实际的粮食商品率差异。即人均粮食占有量越大,粮食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越高,这符合粮食商品化程度评价的内涵。根据2008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及人均占有量数据可以看出,河南、山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