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城市低碳转型发展路径研究.doc
摘要
摘要
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资源和环境资本稀缺性的束
缚,伴以环境恶化为发展代价,这种发展模式支撑不了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中国的发展空间,试图将“碳排放”问题政治
化、壁垒化和人权化来压制中国的国际谈判能力。因此在国内外两个大局的新形
势下,低碳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党内外一致的共识。虽然城市只占据地球 1%的面
积,但却排放了全球 75%的二氧化碳,因此研究城市的低碳转型发展对中国的城
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波特假设认为低碳转型发展模式在
短期内会增加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成本,但是应该相信在长期,如果政策建议科
学合理,城市低碳转型将能够享受经济增长、环境治理、生态和谐的多重红利,
带来社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高。由此,本文的核心问题就是回答:中国
的城市如何早日实现波特假设,享受低碳转型带来的多重红利。
从现在到 2020年,是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一个关键时期,中国的
碳减排战略和政策都不能脱离阶段性社会发展规律。城镇化对能源和碳排放的冲
击是明显的,中国必须在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前提下尽量实现碳减排,这就是中国
低碳转型的基本意义。技术创新是先进经济体的关键策动因素,具有激发与贯穿
经济各部门的作用,是最为有效的策动力,将协同引领其他领域的变革。降低能
源强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
构中的比重)本质上属于一种技术进步:前者侧重于减少能源使用数量,后者侧
重于提高能源利用质量。因此本文将城市低碳转型发展研究的突破口和中心定位
为能源消费和利用问题,视为有效促进城市低碳转型发展最重要的引领指标。
本文按照经济系统的分类把研究对象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大系统:实
体经济部门是城市低碳转型根本和动力源,虚拟金融系统对城市低碳转型起到提
档加速的促进作用。此外,从中国现阶段的具体实践看,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
均衡性造成了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迥异,城市低碳转型方式还要结合各自的经
济禀赋,因此在定性研究中,本文将中国的城市分为三类:一是国家中心城市,
以北京为代表;二是功能完备的综合型城市,如武汉;三是规模较小的新兴工业
城镇泰兴。而在定量的实证研究中,以北京为研究对象,以求达到规律性和特殊
性的统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文深入研究了因素分解法。综观国内文献,对
能源因素分解方法研究存在如下薄弱点:一是国内研究起步较晚,没有完全理清
分解方法的起源和种类;二是没有对各种方法的优劣比较,特别是忽略了运用各
种方法的前提条件;三是普遍采用 LMDI方法而忽略或者没有意识到还有其它更
I
北京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
有效的方法,把选择性变成了唯一性。本文在理论和实证上详细研究了
Laspeyres,Paasche,Marshall-Edgeworth,Fisher Ideal,Stuvel,MFII,Shapley/Sun,
AMDI,LMDI 2和 LMDI 1的求解、相通性和各自的经济数学特征。并例举了
AMDI,LMDI 2和 LMDI 1的乘法形式在能源消耗总量中的运用,LMDI 1的加
法形式在能源强度中的运用,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城市低碳转型发展涉及一系列宏大的经济管理内容,为了充分论证和涵盖城
市经济增长、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人口增长、能源强度、
城乡二元人均能耗、生产生活各部门能耗等重要经济指标与城市能源消费的关
系,并分别为这些指标提出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本文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创
新性的提出了一种新的因素分解法,并命名为“多项连乘和加总”的指数分解法。
这种新的方法不仅能够克服以往实证研究普遍存在的一级分解因子涵盖不全,或
者二级分解因子划分过粗带来的实验误差,还能够充分揭示各种指标在能源转换
和终端消费间的平衡关系,提供了研究城市能源消费的新范式,成为城市低碳转
型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把新的方法运用到北京在 2000-2011年的实证研究中,
本文成功获得了更为细致合理的实验结果:(1)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关系正在
逐渐脱钩;(2)人口的增长加剧了北京市的终端能源消费量,正向力度逐步加大,
控制人口总量政策不能放松;(3)生活部门人均终端能源消费量对总量的正向力
度逐渐减小,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取得成效,后工业化阶段的经济特点逐渐显现;
(4)生产部门的能源结构与能耗总量的关系先正相关然后变成负相关:正向力
度逐渐变小,然后负向力度加大;生活部门能源结构虽然正相关,但正相关力度
逐渐减弱。这些说明北京市新能源政策的实施引起的新能源比重的增加,的确减
少了终端能源消费量,这部分的潜力还要进一步的长期挖掘;(5)虽然部门能源
强度一直负相关,但力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