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证机制研究.docVIP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证机制研究.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证机制研究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证机制研究   [摘 要]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中国以往依靠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可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改变目前经济发展和运行中一些体制和机制性的问题,如果不改变目前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只是一句空话。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086-03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成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2009年开始,我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经济总量也在2010年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却同样看到,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成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上至中央的高层,下至学界的精英都在积极呼吁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虽然中央一次又一次的召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座谈会,制定相关的政策,采用行政手段取缔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媒体也天天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舆论宣传,可是我们看到,目前我国在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道路上却举步维艰。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而在沿用过去的经济发展机制的基础上要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1 目前阻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机制性问题      1.1 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扭曲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商品的价格应该是由其价值和稀缺程度决定的,但是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生产要素价格长期低于其价值的怪现象,以土地为例,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价格错位和浪费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极其稀缺,但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这一稀缺的生产要素却并没有反映其真实的价值,并被严重的浪费和闲置。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不具备雄厚的财政实力和成熟的产业链条优势,为了吸引外来投资,通常在土地优惠上做文章,一些地方还出现投资零地价情况。此外,水、油、电、矿产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长期以来也一直低于其真实价值。我国目前的能源,如电、汽油、柴油和天然气的价格机制依然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几乎所有的能源价格都是由国家发改委和各地的物价局统一确定,并未实时的反映出市场的供求状况,并且国家出于发展经济以及照顾民生的考虑,能源价格长期偏离其真实的价值,使得一些高能耗的企业即使在效率很低的情况下也依然能够生存。   1.2 财税体制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目前财税体制的现状是:   第一,宏观税负偏高。200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6%,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迅速从1994年的10.8%提高到2008年的20.4%,增长了1.9倍。与此相对应,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5%,既慢于GDP增长,更慢于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收入增速是城镇居民增速的2.4倍,是农民收入增速的3.6倍。   第二,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财力短缺。首先是财权的上移,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迅速提高。1993年,中央财政占比22%,地方财政占比78%。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当年中央财政占比迅速提高到55.7%,地方财政占比下降到44.3%。以后年份中央财政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其次是事权的下移,1993年,中央财政支出占比28.3%,地方财政支出占比71.1%。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比并没有随着收入占比的明显提高而提高,仅为30.3%,而地方财政支出占比仍高达69.7%。此后的1995―2006年的12年间,中央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平均为29%,地方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平均为71%。到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到21.4%,地方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仍高达78.6%。   1.3 现有的政府考核机制过于偏颇   目前,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考核指标过分强调经济领域而忽视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挂帅”的政府考核体系在实践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传统的考核体系主要关注GDP指标、固定资产投入增长、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在政府业绩考核中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唯GDP论”,产生“诸侯经济”,各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功绩,默许甚至引进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