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docVIP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经济发达省份流动,满足了经济快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根据相关数据计算,2001―2008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非农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1%左右。因此,政府应该采用一定措施以鼓励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样必将会提高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关键词:流动劳动力;农民工,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160-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城市非农业部门转移是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除二元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迈向新阶段的必要条件。1985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沿海转移,极大地促进了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国内外学者都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进行了研究。   一、劳动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现有理论成果   (一)外国学者理论   1.刘易斯理论,即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经济部门,一个是城市资本主义化的工业部门;另一个是传统的低生产率乡村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关键在于资本家的利润投资,当资本家的利润用于投资时,工业部门的生产就扩大,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力就增加,这一发展态势一直持续到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为止。   2.拉尼斯-费景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产品总量的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农业的技术进步率和工业部门资本存量的增长。   3.托达罗理论。托达罗理论的精神实质可理解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劳动者心理动机论。这种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决策,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取决于预期收入差异,如果流入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业的就业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失业,人口也会不断流向城市,这一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城市失业率存在的原因。   (二)国内学者理论   国内以有很多学者对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蔡?和王德文提出了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四个效应: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岗位空白填补效应,保持比较优势效应,促进城市建设效应。李国峰(2008)以C-D生产函数为模型,将劳动力投入分解为本地劳动力和流动劳动力两部分定量分析了北京市劳动力流动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张爱婷(2008)将劳动力分解为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定量分析了由农业部门转为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得出过去22年中流动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12%。此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本文以C-D函数为基本模型,分解劳动力为两个部分,分析了近年来流动劳动力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二、模型构建   设C-D函数为:Y=A(t)F(K,L)=A(t)KaLbu (1)   式中Y是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K是投入的资本量,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α 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若劳动变动D(L),资本变动D(K),技术变动D(A),则产出的变动为:D(Y)=MP(L)×D(L)+MP(K) ×D(K)+ F(K,L) ×D(A) (2)   两边同时除A(t)F(K,L),得到:   D(Y)/Y=MP(L)D(L)/Y+MP(K) D(K)/Y+ D(A)/A(3)   对上式进一步变形,得到下式:   D(Y)/Y=MP(L)D(L)L/YL+MP(K)D(K)K/YK+ D(A)/A (4)   其中MP(L)L/Y即a,MP(K) K/Y即b,a,b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因此得到下式:   D(Y)/Y=aD(L)/L+bD(K)/K+ D(A)/A (5)   即产出增长率=(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技术进步   将(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除以产出增长率即可以获得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率。为了获得流动劳动力为经济发展的贡献,将劳动进行分解为本地劳动力和流动力。将劳动力变动D(L)分解为D(LL)本地劳动力变动,D(DM)流动劳动力变动。假设本地劳动力与流动劳动力的劳动产出弹性基本一致。原模型变为:   D(Y)/Y=aD(LL)/L+aD(LM)/L+bD(K)/K+ D(A)/A(6)   其中部分就是流动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数据来源及模型估计   (一)数据来源   考虑到农村劳动力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