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先驱――尧.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夏文明先驱――尧

华夏文明先驱――尧      尧,姓伊祁,名放勋。曾先后被封为陶候和唐侯,因而又称陶唐氏。根据史载和传说,尧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推广水井,促进农耕;设立谤木,实行禅让,开启了中国最古老的政治文明。尧是《尚书》开篇首载的仁君,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三皇五帝”之一。本文集萃一束关于这位华夏文明先驱的古今片段。   到过临汾尧庙的人有很多,但能注意到尧庙广运殿前立着两根木柱子的人却很少,能把木柱子和高贵精美的华表联系在一起的人更少。很多人不禁要问,难道这普通的木柱子和象征中华民族的华表有什么渊源?   晋代崔豹《古今注》中记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对于华表,《辞源》中的解释为:华表,亦称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相传帝尧时代,尧为鼓励臣民上谏,在宫殿前面的交通要道上立一木柱,起名??谤木,让人们把意见写在上面或者敲击诽谤木,尧王便出宫接待听取意见。诽谤,现在指诬蔑、不实之辞。但在当初是大胆提意见的意思。旧时大臣向皇帝报告叫“奏表”,因此诽谤木也称表木、谤木。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诽谤木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华表,成为建筑的装饰和权力的象征,失去了最初纳谏的美德含义。追溯华表的由来,人们感叹的是早在4500年前,上古尧帝就有如此仁贤开明的民主作风。   《尚书》的开篇《尧典》中赞扬尧聪明智慧、治国有方,宽容温和、对人恭敬,让贤美德、普照四方,明辩是非、协和万邦。尧王的高尚品德受到后人的无比敬仰,在临汾各地方志中,就记述了很多有关帝尧的庙宇、纪念性建筑、传说遗迹,有的残垣犹存,更多的都踪迹难寻。距尧庙四公里的伊村传说是尧的故乡,村名也因尧姓伊祁而得名,村里有一通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上面刻着“帝尧茅茨土阶”六个大字,意思是尧王以前就住在这个土阶上的茅草屋子里。除了伊村之外,临汾还有许多和尧王生平有关的古迹,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当数姑射山。《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当地民间传说那位住在姑射山仙洞沟的冰肌雪肤的绰约女子就是唐尧的妻子鹿仙女。   姑射山仙洞沟参峪村村民杨续兴说:“仙洞沟的传说很多,这儿就是神仙府。神仙住的地方出神仙,仙洞沟出了一个闺女,叫个鹿仙女。这个女子长得特别漂亮、出众,当时没有火,钻木取火的时候,鹿仙女来回的为百姓送火,尧王访贤的时候就看上了鹿仙女,鹿仙女也看上了尧王,两人就相跟着到洞里谈话,谈了话以后也就结婚 。洞呢,尧王的第一洞房就是在这里说起的。尧王成婚的当天黑夜,两架山上放光 ,三丈多高,这就是人们说的蜡烛,这就是洞房花烛夜的由来。”   美丽的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只是后人把结婚的新房称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称作“花烛之喜”倒是真的。神秘的鹿女洞也被人们称为“华夏第一洞房”。民间相传,到鹿女洞祈愿的男女都能获得美满的婚姻,沐浴到唐尧的德风……   为了取水方便,远古部落的先民们大都沿河而居,但肆虐的洪水经常会不期而来,冲毁窝棚,卷走人畜,人们根本无法与自然灾难抗衡。后来人们发明了水井,搬到高垣上居住,才免遭洪涝之灾。上古时期,尧王发动子民,广泛凿井,并将水井推广到农耕之事,解除了干旱对百姓生存的威胁,人们渐渐由依赖自然走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先民们依井而居,形成村落,进而发展为城市,由此产生的文明叫市井文明。在古人的心目中,“井”还有故乡的意思。“背井离乡”一词从字面上看,就是说背对着水井的方向走就是离开家乡,由此可见,“井”在人们当时的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首《击壤歌》是我国流传最早的歌谣,它歌颂的是帝尧时期太平盛世的安逸生活。《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尧仁德可比上天,智慧可比神灵,接近他就能感到像太阳般的温暖,仰望他就像高洁的白云,帝尧发扬光大恭顺的美德,明确百官的职责,因此能使九族和睦团结,人民安居乐业。从古到今,民间一直流传着“尧舜禅让”的佳话。   原临汾市文化局离休干部杨迎祺介绍:“尧王在位70年的时候,觉得年纪老了,一心想把帝位让给贤人,所以他多次出去访贤,大臣中有个叫四岳的,推荐了一个农夫,叫重华,在历山耕种。尧王就到历山去访问,刚到历山附近,远远看见一个年轻人驾着一头黄牛一头黑牛在犁地,他不打牛而在扶手上挂着一个簸箕,随时敲击,尧王觉着奇怪,还没来得及访问就远远看见一个老头,背着一捆柴禾从山上走下来,这个小伙子看见老头过来,就停止耕地,帮老头把柴禾背下山。这时候尧王和大臣们就上前去问老头,老先生,他是你的儿子吗?老头说不是,他是我们的都君。尧王说都君还给你背柴禾呢?老头说,他心地善良,爱护百姓。尧王就问这个年轻小伙子,为什么你耕地不打牛而敲簸箕呢?重华说,哎呀你看,打黄牛黑牛不动,打黑牛黄牛不走,一直鞭打生灵忍心不下,所以我敲击簸箕吓唬它们,让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