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论郁达夫的忧郁
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
——论郁达夫的忧郁
毛 少 敏
(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文系,陕西 渭南714000)
摘 要:郁达夫的文章,“忧郁”特质与“自传性”本质并重。触之且细读之人,总能感其深深的忧郁。郁达夫此种文风或是性格之特点,与其童年的经历及年少时的心绪自然有着不可分的关系。然于我观来,忧郁终是艺术之为艺术的幌子,其本质,乃是澄明、素朴、诚恳而严肃的清教徒气质。本文将综合其成长人生历程,揭示阐明他人性中的本真。
关键词:忧郁的本质;清教徒;心境的澄明
五四的“大家”之一郁达夫,其散文小说或者是诗词,都弥漫着厚重的文学功底和铺面的忧郁。五四的文学潮流中他是孑然独立的,文字世界里的堕落与所传达的苦闷,使他困扰在不被世人所理解的迷雾之中。然而这种种消极的情感都大抵只是他性格的反映与为艺术的幌子,他是苦闷而清醒的,是堕落而富有热情的,是“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
一、“悲剧的出生”与忧郁情结的萌生
在郁达夫的回忆录中,他将自己书为“悲剧的出生”,说“在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三的半夜,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出生了。”[1]310有多少世人想用尽华丽的字眼来尽情书写自己的往生,想在别人的心田里,筑一个人生的美梦好让他人敬仰,让自己安慰。而郁达夫,用风淡云轻的笔触,在文章的开始,便将自己定义为“悲剧的出生”,这是心境的澄明也是对于自己对于读者的真诚。在其四岁,父亲郁曾企病逝,母亲陆氏带着他兄弟三人摆炒货摊,再以六亩祖传薄田之收入维持生计。关于其父之殁,郁达夫这样陈述道:“我还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的不良患起肠胃病来了。一病余年,有衰弱到发热,由发热而痉挛,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生命而累的筋疲力尽;到了我出生后的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以死;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儿寡妇的正剧的上场。”[2]311“孤儿寡妇”这单薄几字,算是郁达夫先生童年经历最好的概括,也正是这样的成长,使他的心灵,从小开始,便蒙上了忧郁悲苦的愁幕。达夫之上有两个哥哥,因年龄相差较大,两位兄长都已外出求学,而母亲又要常带着长工到乡下去料理一切,家中就只剩下小小的郁达夫和成天只扁嘴念佛经的祖母再外就是婢女翠花,真可谓“孤独的童年”之下催生了一颗孤独无助的心。
其对这人世间最初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在这“孤儿寡妇”的悲苦相依之中,这幼小的心灵,早早的见证了人世间的冷漠从而有了一种自卑自负的心理。邻居亲戚的欺凌,家里田地的被盗卖,租谷的被窃等等,都使这七八岁的孩子饱览了世态炎凉。《书塾与学堂》篇中,作者记载了一段因自己成绩好被升入高两年的班级里而要缠着母亲要双皮鞋来穿的往事。家境实至贫寒,母亲在勉强凑足了他的学费之后,只好“厚着面皮”,带着他上街上的洋广货店里去赊去。过程自是受尽了白眼母亲也“涨红了脸”,结局是母亲“掀着鼻涕回到家里”,拿了衣服要去当时,作者“心酸极了,哭着喊着,赶上了后门边把他拖住,就绝命的叫着说:娘!娘!您别去了吧!我不要了,我不要皮鞋穿了!那些店家!那些可恶的店家!”[3]354作者在日后成长之初时对人的冷漠及内心里充斥着的自我怜悯及自卑情绪,大都始于这童年的经历。这些儿时之事致使他在以后的一段成长中无论从思想还是心理上,接人待物总是呈现出狭隘独断,不曾以明朗之态对待生活,多是苦闷消极忧愁的处事之道。于是《沉沦》的出现似也在情理之中,这是他长久以来心境的直剖,更是他习惯之下的思维模式的产物——由低沉狭隘到极端,当然《沉沦》的产生亦有其特有的历史原因以及达夫先生当时成长中的微妙因素,此自在后话中剖析。
二、“如水的春愁”与暗自挣扎而产生的《沉沦》
郁达夫在回忆录《风雨茅庐》中,用《水样的春愁》为题,描写过他十四岁读学堂的一些经历,篇中有女同学“倩儿”的形象,这可算是郁达夫对女性意识的起始。青春期的经历,无论在性格还是对于以后的人生,都会产生烙印般的影响,其去日本留学的经历,对其以后的文风影响,正如成长中的烙印一般。
1913年9月下旬,17岁的郁达夫因长兄郁曼陀去日本考察司法之因,随之去日本留学。这是一段身心都经历蜕变而其又有较大成长的阶段,客居于先进之国,学习开放精良的文化,而此时的中国正是倍受欺凌国民陷于水深火热的境况。自国的软弱无力时时敲打着他心田,他是苦闷的清醒者,他是不知所措的失望者,而在这巨大的时代压力被他昭然于心时,知识分子,图想以文字之力唤起自己沉睡的国民的心力,也终被那千疮百孔的祖国之母体所瓦解。“活在世上,总要做些事情,但是那被高等教育割势后的我这零余者,教我能够做些什么?”[4]68于是那无比的清醒成为自我的无限沉沦。1917年,时值21岁的郁达夫初次宿醉日本妓院。在这之前他曾回国一次,于母亲的压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