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章微生物的代谢lin
* * * * * * * * * * * 上海师范大学 * (3)固氮酶 由组分Ⅰ和组分Ⅱ两部分组成; 组分Ⅰ是真正的“固氮酶”,它直接作用于N2,使之还原成NH3又称钼铁蛋白(MF); 组分Ⅱ是一种“固氮酶还原酶”,主要起传递电子的作用,是活化电子的中心,又称铁蛋白(Fd)。 固氮时必须两种组分结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 第63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4)还原底物N2(有NH3存在时会抑制固氮作用)是固氮作用的原料。 (5)镁离子 (6)严格的厌氧微环境 可防止固氮酶失活和确保固氮作用正常进行。 可与固二氮酶还原酶和ATP组成复合物以发挥传递电子的功能。 第64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固氮过程及其细节 对氧十分敏感 第65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①由Fd或Fld向氧化型组分Ⅱ的铁原子提供一个电子,使其还原 第66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②还原型的组分Ⅱ与ATP-Mg结合,改变了自己的构象 第67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③组分Ⅰ在含Mo的位点上与分子氮结合,并与组分Ⅱ-Mg-ATP复合物反应,形成一个1∶1复合物,即固氮酶 N 第68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④在固氮酶分子上,有一个电子从组分Ⅱ-Mg-ATP复合物转移到组分Ⅰ的铁原子上,使组分Ⅱ重新转变成氧化态,同时ATP也就水解成ADP+Pi; 第69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⑤通过以上电子转移过程连续6次(用打点子的箭头表示)的运转,才可使组分Ⅰ释放出2个NH3分子。 N ADP+Pi 第70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3、好氧性固氮菌的防氧机制 固N酶遇氧不可逆失活 (1)好氧性自身固N菌 a 呼吸保护 强化呼吸,以降低氧压。 b 构象保护 高氧分压环境,固氮酶能形成一无固N活性但能防止氧损伤的特殊构象。 构象保护的蛋白质—— Fe-s蛋白II 氧压增高,固氮酶与Fe—s蛋白II结合,构象变化,丧失固N能力; 氧浓度降低,蛋白自酶上解离 第71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2) 蓝细菌保护固N酶机制 a 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的异形胞(——适宜固氮作用的细胞) I、厚壁,物理屏障; II、缺乏产氧光合系统II,脱氧酶、氢酶活性高; III、SOD活性很高; IV、呼吸强度高 b 非异形胞蓝细菌固N酶的保护 ——缺乏独特的防止氧对固N酶的损伤机制。 I 、固N、光合作用在时间上分隔开 —— 织线蓝菌属(黑暗:固N ; 光照:光合作用) II、形成束状群体(束毛蓝菌属),利于固N酶在微氧环境下固N III、提高胞内过氧化酶、SOD的活力,解除氧毒(粘球蓝菌属) 第72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I、豆科植物的共生菌 ——以类菌体形式存在于根瘤中 类菌体周膜:豆血红蛋白,可与氧可逆性结合 (高时结合,低时释放) 豆血红蛋白:蛋白部分由植物基因编码;血 红素有根瘤菌基因编码。 II、非豆科植物共生菌 ——含植物血红蛋白(功能相似豆血红蛋白) c 根瘤菌保护固N酶机制 第73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一)在细胞质中的合成 UDP -胞壁酸5肽 1.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 五、肽聚糖的合成 谷氨酰胺 谷氨酸 第74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2.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Park”核苷酸 第75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环丝氨酸与D-丙氨酸结构类似, 抑制L、D-丙氨酸二肽的合成。 第76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二)在细胞膜中的合成 这一阶段包括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五肽的结合,生成肽聚糖单体和类脂载体的再生。 细胞质 细胞膜上 双糖肽位于细胞膜外细胞壁生长点处 抑制类脂载体的循环使用 抑制类脂载体再生 第77页/共88页 上海师范大学 * a、多糖链的伸长(横向连接): 肽糖单体+引物(6~8肽糖单位) —? 多 糖链横向延伸1个双糖单位。 b、相邻多糖链相联(纵向连接): 2D-Ala —? M-4肽 + D-Ala —?甲肽尾五甘氨酸肽的游离—NH2与乙肽尾 D-Ala(第4个氨基酸)游离COOH结合,形成一个肽键 使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