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珠江三角洲的堤围组织-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PDFVIP

清至民国珠江三角洲的堤围组织-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至民国珠江三角洲的堤围组织-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

清至民国珠江三角洲的堤围组织 ——以高要县景福围碑刻为中心∗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衷海燕 一 前言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湾内复合的三角洲,主要由西、北江三角洲、东江三角 洲和潭江三角洲等大小不同的三角洲相互连接而成,①地势低平,河涌纵横, 西、北、东三面由山地、丘陵围绕,南面向海,构成一个马蹄形的港湾形势, ② 以多汊道及积水洼地为特色。 其堤围,由西江三榕峡、北江飞来峡,东江博罗 观音阁附近,及潭江三埠以下,向下延伸至海边。由于河网交错,堤防多闭合 成围。其中西、北江三角洲的流量和输沙量都占全流域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所 以堤围和围垦发展都较快,数量也是最多的。自明代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进 入全面开发时期,堤围建设及海坦围垦取得了重大成就。终明一代共筑堤180 ③ 多条,总堤长22 万余丈。 清代以后,除对前代堤围不断进行加高培厚、维修 巩固,新筑堤围继续从西、北江三角洲顶部向中部和南部河网地区拓展,并逐 渐向各江河口延伸。东江和北江下游也修筑了一些堤围。至清中叶,珠江三角 洲的堤防系统已基本形成。 关于珠江三角洲堤围的研究历来为学者所重视。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 来,日本学者长期致力于桑园围的研究。1970 年代,国内学者系统整理了关于 ④ 珠江三角洲堤围和围垦的发展史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便利。 此后,学界虽有 ⑤ 对广东水利的整体性研究,但对堤围的探讨却远远不够。 进入21 世纪以来, 学者在关注堤围等水利设施的技术史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珠三角的水利社会组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阶段成果,项目批准号:07JA770010 。 ① 佛山地区革委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编:《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第2 卷《珠江三角洲堤围和围 垦发展史》,1976 年,第115 页。 ② 珠江水利委员会等编:《珠江水利简史》,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年,第27 页。 ③ 《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第2 卷《堤围和围垦发展史》,1976 年,第33 页。 ④ [日]森田明《广东省南海縣桑園圍の治水機構について》,《東洋學報》1964 年第47 卷;[日]片山剛 《珠江デルタ桑園圍構造と治水組織》,《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993 年第121 册,第137-165 页;佛山 地区革委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第2 卷《珠江三角洲堤围和围垦发展 史》,1976 年。 ⑤ 对广东水利的研究,较具代表性的为李龙潜:《明清时期广东的农田水利事业》,收入《明清广东社会经 济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年。 ① 织,如晚清时代成立的围董会。 但总体而言,如何从地方社会的发展脉络,揭 示珠三角堤围组织的运作机制,仍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主要依据肇庆府高要县景福围的碑刻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考察 该堤围组织在地方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晚清民国时期基层社会的管 理系统与运作机制。 二 高要县的堤防系统与景福围 高要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境内河流纵横,是珠江三角洲 在西江的顶点,明清时期为肇庆府治所在。据崇祯《肇庆府志》载:“高要 ② 县,为大邑,惟当开府,舟车辐辏,称烦剧焉。” 道光《高要县志》记道: ③ “高要为邑,大邑也。控两粤之咽喉,当西南之冲要。”时人也将高要与南 海、番禺并称为广东三大重镇。由于高要处于中原从水路进入岭南之要道,明 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两广总督吴桂芳迁总督府于肇庆府。此后直至清乾 隆十一年(1745 年),肇庆成为两广军事、政治、文化中心。 在高要境内,西江与新兴江、大迳河、宋隆河等大小支流形成庞大的水

文档评论(0)

182735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