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题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课题论文

课堂阅读教学“启而不发”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语: 启而不发 原因与对策 我们期待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充满情趣,既有人文的关怀,又有生活的价值;我们努力探讨文本的内涵,思考它的张力,希望能带给学生美与知识,可我们总是很失败。于是我们一方面抱怨高中的学生太矜持,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拒绝和老师交流;另一方面也抱怨初中的教学太压抑,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可是真是如此吗?在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中,到处都是学生活跃的身影,他们欢唱,他们辩论,他们抒情,你能说他们没有个性,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吗?可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他们就一声不吭呢?怎么“启”都“不发”呢? 一、“启而不发”的原因分析 其实,“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要启发学生,首先要他们有“求通”、“欲言”的欲望,这样,他们方可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的讲授,才可真正明白文章的内涵。孔子以后,《学记》也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可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竞争的加剧。做家长的,忽略了孩子的要求,只是希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既定路线向前走;做教师的,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只是希望学生跟着自己的步伐,争取好的成绩。诚然,家长、教师的好意不容置疑,可孩子怎么办呢? 他们有自己的大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啊。其实,我们成人有几个从小就按照父母意愿、老师教导走出来的呢? 最近,我对课堂上从不发言的50位学生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列表如下: 项目 问题没趣味 问题幼稚 问题空泛 其他 人数 14 8 8 20 百分比(%) 28 16 16 40 注:其他,是指学生自己的原因,比如不善表达,胆子小,不愿意等。 由此可见,学生的启而不发是有很多原因的,概括讲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原因。 (一)、教师的原因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不了解学生 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师生的互动对教育的发展相当重要,没有教师,教育技术难以发展,文明的传承就不会这么快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就会很缓慢,但教育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教育就成了一潭死水,死水固然可以洗涤尘埃,但却不能使人愉悦,所以,我们才会提出教学相长这一课题。 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却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参与,依靠老师的教学经验,恨不得把要考的内容或重要的内容都一一讲给学生,希望他们能乖乖的接受,认真的记忆,老师的苦心可见,自己还聊以自慰,“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殊不知,学生根本就不理我们这一套,他们觉得枯燥,没有兴趣,这样,教育的结果可想而知。要启发学生,首先要他们有“求通”、“欲言”的欲望,这样,他们方可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的讲授,才可真正明白文章的内涵。也有老师说:“他们以后会明白的。”是啊,长大了,自然会明白,可已经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现在想一些办法呢?花一些时间,和学生好好的沟通一下, 了解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想法,或许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跟着你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也许有的还会感觉艰难,但他是在为自己学,也会苦而无怨。 2、教师课堂提问设计不得法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育的主要方式,如何提问关系到一个老师的学识、热情、能力和方法,一个好的问题是集中了一个教师的聪明、智慧和热情的,可有的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堂看上去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就会设计很多无效的问题,这就会让学生生厌,具体表现如下: (1)、问题过于宽泛,学生无法把握 一篇文章的把握,我们通常把它分为几个层面: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段落层次,理解文章中重点语句等,可有些教师一上讲台就会说:“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请你们给文章分一下层次,看看每个层次讲了什么内容?”天哪,这么大一个问题,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来,我们还用花费力气去讲吗?即使我们去做,能做得好吗?退一步讲,即使学生回答出来了,长此以往,学生会有学习的兴趣吗?再说这样的问题肯定只有部分同学或极少数的同学能解决,那么很多同学只能作陪衬,这启发也就失去了效果。 (2)、问题过于具体,学生缺乏兴趣 问题太大不好,具体就好了吗?也不尽然。比如我听某位老师在讲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他的问题就特别的细致,对文章第一段就问了几个问题,如“马克思去世时的状态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文章用了什么修辞?”“文章的时间概念和人物描写和一般悼文有何不同?”我听了以后,感觉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我又想,学生会有兴趣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