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811章消防
3、预作用喷水系统 火灾探测器19探及火灾,打开预作用阀,阀前水流入管网。系统由干式转为湿式。当喷头继续受热,喷头打开封口喷水灭火 用于不采暖和不允许因误作用而产生水渍的建筑。但系统设备复杂,维护管理不便 第31页/共50页 4、雨淋式灭火系统 适用于:易燃易爆、迅速引起大面积火灾的情况。如大型液化石油气站、大型剧院舞台的葡萄架下部等 火灾探测器探及火灾向控制箱发出信号,打开雨淋阀,全部开式喷头同时喷水灭火 第32页/共50页 5、水幕系统 系统工作时,喷出水帘,作防火隔断及局部降温用 应设置在防火幕或防火卷帘的上部;在大空间可代替防火墙;或设置在门窗口 第33页/共50页 8.4其他灭火系统 针对各种火灾时可燃物物理化学性质,采用不同的灭火方法 泡沫灭火系统 通过泡沫层的冷却、隔绝氧气和抑制燃料蒸发等作用,达到扑灭火灾的目的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纯物理的气体灭火系统,能产生对燃烧物窒息和冷却的作用 其优点是不污损保护物、灭火快等 第34页/共50页 第11章 建筑防排烟 第35页/共50页 11.1 概述 烟气是造成建筑火灾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 烟气控制的主要目的 在建筑物内创造无烟或烟气含量极低的疏散通道或安全区 控制烟气合理流动,不流向疏散通道、安全区或非着火区,而向室外流动 烟气控制的手段——图纸 加压防烟 疏导排烟 第36页/共50页 安全疏散 火灾时,受灾人员需及时疏散到安全区域。四个阶段: 室内任一点到房间门口 走廊内疏散 楼梯间疏散 楼梯间进入安全区 各阶段安全性应依次提高 第37页/共50页 建筑防火分区 建筑设计中,利用各种防火分隔设施,将建筑物的平面和空间分成若干个分区 防止火灾蔓延扩大,将火灾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扑灭 竖向防火分隔设施、水平防火分隔设施 每个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 第38页/共50页 建筑防烟分区 将烟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屋顶挡烟隔板、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500mm的梁来划分区域的防烟空间 可有效控制烟气随意扩散,但无法防止火灾的扩散 每个防烟分区采用排烟系统进行排烟,建筑面积不超过500m2,且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第39页/共50页 防排烟设施的设置部位 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应设置防烟设施 下列场所应设排烟设施: 相关标准的厂房; 公建中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建筑面积大于300m2 的地上房间,长度大于20.0m的内走道;中庭;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m2 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其它建筑中地上长度大于40m 的疏散走道。 高层民用建筑设防烟、排烟设施的场所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和封闭避难(层)间应设置防烟设施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 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第40页/共50页 排烟系统 排烟部位 着火区 疏散通道 利用自然或机械作用力,将烟气排到室外 自然排烟 机械排烟 第41页/共50页 11.2 自然排烟 燃烧时的高温使气体膨胀产生浮力,火焰上方的高温气体与环绕火的冷空气流之间的密度差将产生压力不均匀分布,从而使建筑内的空气和烟气产生流动 利用建筑内气体流动的这种特性,采用靠外墙上的可开启外窗或高侧窗、天窗、敞开阳台与凹廊或专用排烟口、竖井等将烟气排除 第42页/共50页 自然排烟方式 利用建筑设置 受室外风向、风速和建筑本身的密封性或热压作用的影响,排烟效果不太稳定 结构简单、经济,不需要电源及专用设备 竖井排烟 第43页/共50页 自然排烟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其他按前述要求须设置防烟、排烟设施的建筑,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不同部位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 自然排烟部位 开窗有效面积 开窗形式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 靠外墙的合用前室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 ≤60m的内走道 需排烟的房间 剧场舞台、净高小于12m的中庭 其它场所 ≥2m2 ≥3m2 每5层≥2m2 ≥走道面积的2% ≥房间面积的2% ≥地面面积的5% 建筑面积的2%~5% 外窗 外窗 外窗 外窗 外窗或高侧窗 外窗 外窗 第44页/共50页 自然排烟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在多个朝向上有可开启外窗的前室 排烟窗宜设置在屋顶上或靠近顶板的外墙上方 排烟窗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 第45页/共50页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