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跨文化的传播学导论第十三讲 跨国卫星电视与网络传播.ppt

跨文化的传播学导论第十三讲 跨国卫星电视与网络传播.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跨文化的传播学导论第十三讲 跨国卫星电视与网络传播.ppt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十三讲 跨国卫星电视与网络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引子之一: 自人类早期历史以来,跨文化传播一直面临着跨越时空、国界和文化差异的要求,也在不断推动和适应着传播技术的突破与发展。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电子技术、卫星电视、网络传播等技术变革的推动下,跨文化传播在媒介选择、行为主体、传播模式和内容以及影响力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引子之二 20世纪出现的电视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和认知结构,特别是跨国卫星电视的兴起和发展,增进了不同民族的信息交流,也加剧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乃至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种新的传媒技术乃至社会力量,跨国卫星电视正在超越或取代其他传媒,极大地拓展着跨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人类到目前为止最为快捷、便利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构建了实现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社会平台”,也是各个文化之间对话与交融的“公共领域”,推动着人类生存方式的革命与民族文化的变迁,使知识和观念的全球性辐射与融合成为现实。尤其是,网络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场所,将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置于一个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中,对于互动者跨越本民族文化的壁垒,学习先进的社会文化,具有积极的、革命性的意义。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跨国卫星电视的文化影响 1962年,麦克卢汉在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时,电视就是他眼中的“地球村”得以成为现实的技术力量。 1962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合作发射了“电星一号”通信卫星,将北美与欧洲大陆联结起来,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施了电视节目的跨国、跨大洲卫星传播——7月11日,通过“电星一号”传播的一档有关美国、加拿大等国的12个城市生活的节目时长不过22分钟,但在欧洲的电视观众却高达1亿。 1969年7月20日,美国发射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抵达月球,全球约7亿观众通过卫星转播收看了从月球上发回的电视图像,在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看来,此次电视转播正是“地球村”落成的典礼,也是信息时代到来的重要仪式。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跨国电视节目文化影响的四种进程: 一是文化摩擦(cultural abrasion),指的是特定文化语境与境外电视之间的价值观摩擦; 二是文化萎缩(cultural deflation),即本地文化中某些不稳固的层面易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三是文化沉积(cultural deposition),指的是国外文化的信仰、实践和人工制品构成了一幅新的文化图景,具备了为本地文化提供文化接种(cultural fertilization)的条件; 四是文化突变(cultural saltation),本地传播系统中的社会实践已适应了境外电视的威胁。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网络传播与虚拟社区中的交往 网络行为的扩展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的计算机概念,并且以各种难以预料的方式正在改变社会交往的世界。 ——技术哲学家芬伯格(Andrew Feenberg)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已经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主题: 作为人类传播秩序的扩展,网络传播为言论自由提供一种制度性的技术可能性,同时也建构了一种交互式、开放式的交往空间,不同的群体文化都获得了空前的表达自我、交往互动的权利,人们也在很大程度上抛开了现实生活中诸多规范的约束,进行着与现实身份不相符合的社会行为。 人类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的能力和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尤其是在网络传播构建的虚拟社区中,任何一个人可以和身处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网络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联系交往,网络交往因此而具有了全球性和普遍性,为人类不同国别、民族、地域的文化交往以及全球知识、文化的共享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人类的行为、思维乃至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虚拟社区中的交往 社区(community)的概念是腾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1887年提出的,用以描述一种社会关系,指涉的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一定的社会关系、地域、生活服务设施、特有的文化、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认同感等,是构成社区的若干基本要素。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 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