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主题班会课件:主题班会课件:学习型社会.pptVIP

中小学主题班会课件:主题班会课件:学习型社会.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型社会 learning society Société de lapprentissage 义务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培训 企业培训 远程教育 老年大学 学习型社会,是指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Q1.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1)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只是学习的一种场所,人的一生无法区分成“教育阶 段”和“工作阶段”,强调“终身教育”。 (2)21世纪将更加强调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三者协调统一,地位平等, 以大教育观在全员中开展教育。 (3)社会将根据个人随时需要,提供多渠道、多时空、多媒体的学习机会和方式。 (4)全社会在谋职过程中,将从以学历证书为主转向以资历格证书为主。 Q2.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新加坡政府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府”;日本提出把大阪建成“学习型城市”;比尔·盖茨则提出把微软公司建成“学习型企业”。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口号,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 ,创建学习型社会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 (1)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2)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①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②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手段。 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 断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 ,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 怎么样建立学习型社会呢? 首先是确定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它包括四个方面:全面建立教育培训服务网络,推进远程教育集团电视卫星网络教育的全覆盖,能够提供所有教育资源,二是建立向全社会开放的职业培训中心,三是建立相对完备的社会培训机构,进一步强化劳动技能的培训,四是探索完善社区教育,努力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第二,全社会形成努力学习、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氛围,这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动力。 第三,深入开展科学普及活动。通过科普论坛、科普展示、社区科普、网络科普等多种渠道,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建立学习型社会 要求? 内在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存要求。只有搭建起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的平台,使每个公民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基本要求: 第一,发达的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条件。 第二,开放互动的学习制度。 第三,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 第四,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氛围。 第五,不断超越原有的观念和结构。 MERCI! 谢 谢! 谢 谢! 谢 谢!

文档评论(0)

tpxxzh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