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常规与变异翻译中变焦.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规与变异翻译中变焦

常规与变异翻译中变焦   摘 要: 初学翻译的学生在把握翻译技巧的时候不是译文翻译腔浓,就是篡改原意。过分强调分解技巧的讲授,易影响学生综合运用的流畅性。本文提出关注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变焦,忽略过于语法性的分析,让学生自主地在常规处理和变异处理的两极间找到合适的译文。变焦处理能更顺畅地引导初学者进入翻译实践阶段。   关键词: 翻译技巧 常规 变异 变焦      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与汉藏语系的汉语,本身就具有差异,再加上文化的、社会的、思维方式的和个人风格的影响,导致两种语言的表达难以在形式上直接对等。目前机器翻译技术的不可靠性,进一步证明了用严格程式化的方法处理翻译过程会遭遇困境。翻译的知识和技能呈现“不良知识结构(ill-structured knowledge)”的特征(吕世生,2010),即,其具体应用涉及到的理念层面多,范围广,并且每一次运用都需要考虑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处理。翻译的技能不可以“教”,而需要学习者对原文进行信息整合。   初学翻译的学生往往不容易把握技巧,不少学生在单个翻译技巧的练习中表现出色,而独立处理篇章翻译任务时,总是在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的迷宫中迷失方向,左右为难。如果翻译教学将焦点从翻译标准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中跳出来,转而关注“为什么要这样翻译”;从语言学“句子词类成分转换”的近距离剖析,转而关注“以变通表达方式提高译文读者可接受性”的远距离欣赏,能够更顺畅地引导初学者进入实践阶段,以便他们避开习惯性将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直接套用于另一种语言的歧途。   一、常规处理与死译烂译   《新编英语教程3》有一篇名为“January Wind”的课文,开头是“The January wind has a hundred voices.It can scream,it can bellow,it can whisper,and it can sing a lullaby.It can roar through the leafless oaks and shout down the hillside,and it can murmur in the white pines rooted among the granite ledges where lichen makes strange hieroglyphics.It can whistle down a chimney and set the hearth-flames to dancing.On a sunny day it (the January wind) can pause in a sheltered spot and breathe a promise of spring and violets.”   笔者在要求学生翻译讨论后,引发了热议。???小组译文为:“一月的风有一百种声音。它会尖叫,吼叫,耳语还会唱一首摇篮曲。它会吼叫着穿过没有叶子的橡树,叫喊着溜下山坡,在扎根于花岗岩壁的银松林间呢喃,在那里,地衣拼出奇怪的象形文字。它吹着口哨钻进烟囱,让炉火起舞。晴天里,它会停留在遮掩处,呼出春天和紫罗兰的承诺。”   细读该译文发现存在各种缺陷。“a hundred voices”到底是概指还是泛指?冠词“a”一定要译作量词“一首”?“会”、“尖叫”、“吼叫”、“耳语”、“唱”这些动词的处理是否难以满足散文文体的审美需求?七次重复的“it can”句式结构如何在译文中重现效果?显然,翻译需要进行逻辑推理。由于作者一直将一月的风作拟人处理,显然“in a sheltered spot”是作者将风比喻成调皮的捉迷藏的小孩,躲在不起眼的地方。由于紫罗兰是3―5月的花期,经推理,“breathe a promise of spring and violets”可译为:“带来春的希望,好像紫罗兰随之就要开放。”改译为以下内容显然更符合原文作者的意图:“一月的风能发出上百种呜鸣声。它时而尖叫,时而怒号,时而轻声低语,时而还能哼唱摇篮曲。有时它咆哮着穿过光秃秃的橡树林,一路冲下山岗。有时它在扎根于花岗岩壁的银松林间呢喃,在那里,地衣拼出奇形怪状的文字图形。有时,它还会吹着口哨顺烟囱而下,吹得炉火翩翩起舞。晴日里,它会暂留于某个不起眼的地方,呼出春的希望,仿若紫罗兰就要开放。”   翻译家思果曾告诫译者:“先看全句全文――没有看完一句不要动手译;没有看完整段不要动手译;没有看完全文不要动手译。译文所用的许多字、句法都和全文、整段、整句有关。”(思果,2001:16-17)在文学领域中,很多时候语言的一致性被破坏,语义更依赖于上下文语境,语义的精确性部分变得模糊,其内涵意义更待读者去发掘。   二、变异催生妙译   译者的任务是要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