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分子印迹技术-1.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子印迹技术-1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又称分子烙印(molecular imprinting)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MIT)是指制备对某一特定的目标分子(模板分子,印迹分子或烙印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的聚合物的过程。它可以被形象地描绘为制造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的技术。 分子识别在生物进化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现象的重要化学概念,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选择性是分子识别的重要特征。人们利用一些天然花合屋如环糊精,或合成化合物如冠醚,杯芳烃和金刚烷等模拟生物体系进行分子识别研究,取得了一些可惜的进展,一定意义上构成了分子印迹技术的雏形。 分子印迹技术的出现直接来源于免疫学的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Breinl,Haurowitz和Mudd就相继提出了一种当抗体侵入时生物体产生抗体的理论。后来在20世纪40年代,由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ing对上述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并提出了以抗原为模板来合成抗体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蛋白质或多肽链以抗原为模板进行分子自组装和折叠形成抗体。虽然Pauling的理论被后来的“克隆选择理论”所推翻,但是在他的理论中仍有两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为分子印迹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激发了人们以抗原或待测物为模板合成抗体模拟物的设想;(1)生物体所释放的物质与外来物质在空间上相互匹配。 1949年,Dickey首先提出了“专一性吸附”这一概念,实际上可以视为“分子印迹”的萌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1972年由德国Heinrich Heine大学的Wulff研究小组首次报道了人工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之后,这项技术才逐步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1993年瑞典Lund大学的Mosbach等在《Nature》上发表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Lund大学成立了国际性的分子印迹学会(Society for Molecular Imprinting,SMI),committed to excellence in allaspects of molecular imprin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SMI的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00个以上的学术机构和企事业团体在从事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及开发工作,且主要集中在瑞典,德国,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10多个国家。欧共体(European Commission)Mosbach首先回顾了印迹技术的过去和现在,并展开了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动态;而共价型分子印迹的创始人之一Wullf则评述了共价型分子印迹技术的优缺点。对分子印迹中若干关键问题,如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组合化学筛选,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分子印迹技术作为分离介质的特殊性分析,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制作的模拟传感器,水溶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等,大会邀请的专家都做了非常精彩的专题论述。 1999~2002年的上半年,有关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文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综述文章有32篇。其中有中文综述8篇,分别对分子印迹技术原理和特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分子印迹聚合在传感器,液相色谱固定相,固液翠取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和评述;英文综述有24篇,内容分别涉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指导原则(包括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常用的功能单体,交联剂,致孔溶剂等)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这些应用主要有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化学转化(化学合成和催化剂)中的应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在生物医学(免疫分析和抗体模拟)中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技术挑战,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作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色谱等)固定相,固相萃取材料,膜分离和传感材料,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的最新进展以及分子印迹技术用于生物大分子的识别等。 最近几年,在各种国际科技和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MIP的论文超过了300篇。《分析化学趋向》(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predetetermination),specific recognition)practica-bility) (3)将印迹分子抽提出来,这样在聚合物的骨架上便留下了一个对印迹分子有“预定”选择性的空间和结合位点(binding sites)Pauling抗体形成理论出发,当模板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时会尽可能地同单体形成多重作用点,如果通过聚合,把这些多重作用点固定或“冻结”下来,当模板分子除去后,聚合物中就形成了与模板分子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对模板分子具有选择性。 分子印迹技术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 (1)在适当的介质中,具有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