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的拓展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的拓展
———福贡县第一中学 杨豪
摘要: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一个热点。如果我们从本质上揭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的内涵 ,那么,不仅会给我们提升对数列特征的学习有所帮助,也会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一定好处。
关键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 中项性质 · 拓展
从特殊入手,研究数学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推广到一般是数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我们下面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中项性质出发,推导出其角标性质。有利于提高我们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认识,
一、内容介绍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角标性质——数列中任意序数和相等的两项之间的关系。
(一)等差数列中项
1、概念与内容
由三个数a、A、b组成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即2A=a+b 或A=·
2、拓展与提升
若等差数列中的项、、、(p、q、r、s)且满足p+q=r+s,则有+=+成立。
即等差数列中任意两项序数和相等的两项的和相等。
3、证明其性质。
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首项为,且p、q、r、s,于是有,= +(p-1), = +(q-1),所以,+=2+(p+q-2)d ,
同理可得,+=2+(r+s-2)d 。
因为p+q=r+s,所以+=+·(Ⅰ)
(二)等比数列的中项
1、概念与内容
若在a与b两个数之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则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a、G、b都为非零数)。即=ab或G=·
2、拓展与提升
若等比数列中的项、、、(m、n、r、s)且满足p+q=r+s,则有.= .成立。
即等比数列中任意两项序数和相等的两项的积相等。
3、证明其性质。
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q,首项为,且m、n、r、s,于是有, =, =,因此.=
同理可得,.=..
因为m+n=r+s,所以.=.(Ⅱ)
我们把(Ⅰ)、(Ⅱ)称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角标性质。
(三)应用
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宗旨就是要从特殊和表面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然后再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处理教材中的练习与习题
1、已知是等差数列
(1)2=+是否成立?2=+成立吗?为什么?
(提示:5+5=3+7=1+9 )
(2)2=+(n1)是否成立?据此你可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n+n=(n-1)+(n+1) )
(3)若2=+(nk0)是否成立?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n+n=(n-k)+(n+k) )
2、已知是比差数列
(1)=.是否成立?=.成立吗?为什么?
(提示:5+5=3+7=1+9 )
(2)=.(n1)是否成立?据此你可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n+n=(n-1)+(n+1) )
(3)若=.(nk0)是否成立?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n+n=(n-k)+(n+k) )
三、解决高考中的数列问题
运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角标性质来解决高考问题,能够使我们的考生事半功倍,增强考试信心。对指导复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
1、如果等差数列中,++=12,那么,++…+=
(A)14 (B) 21 (C)28 (D)35
(提示:+=+=2 )
已知在等差数列中,+=10,则的值为:
(A)5 (B)6 (C)8 (D)10
(提示:+=2 )
已知是比差数列,是它的前n项和。若=2,
且与2的等差中项为,则为:
(A)35 (B)33 (C)31 (D)29
(提示:由==2=2,再由+2=2×=, ===,从而可知=16,进一步可求得 )
当然,这一部分内容仅仅是高中数学内容的冰山一角。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钻研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从心理学来看,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趋于成熟,我们应该着手于加强高中生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反对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真正把他们从学习“苦海”中解救出来。这也是我们做老师的心得。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数学(高中必修),2006年6月第
版. [2]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J]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说明:本文在2010年云南省第六届教育教学论文研讨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因此,该文在2010年云南“教育研究专辑”中得到发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安全管理人员初复训考核试卷含答案.doc
- 多模态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实践和展望-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开发与应用.pdf
- 电子商务测试题+参考答案.docx VIP
-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卷(含答案).docx
- 数独的社交互动:与朋友一起挑战数独.pptx VIP
- 大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16”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警示学习教育.pptx
- 2017年高考全国2卷理综试题(Word版含答案).pdf
- 医疗服务公司医疗旅游服务合作协议.docx
-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山西大学《生物化学》内部题库练习期末真题汇编及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