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知识概论5-2 道家文化知识——庄子.ppt

中国文化知识概论5-2 道家文化知识——庄子.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知识概论5-2 道家文化知识——庄子.ppt

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道家思想史上,庄学实现了对老学的创造性发展和整体上的超越。它一方面使道家学说在内容上系统博大,在思想上深邃超迈,走向了成熟和定型;另一方面也使道家真正发展成为一个与儒、墨鼎足而立,并驾齐驱的大学派。 庄子对老子思想的最大发展,是他把老子客观性的本体论意义上的“道”转化而为心灵的境界,庄子哲学主要成为一种境界哲学。 庄子对老子所特别强调的“道”的“反”的特性和规律以及“道”的无为、不争、柔弱、谦下等特性予以较多的扬弃;而对老子关于人的自然性和自由性思想、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否定精神、对无为主义的政治理想的追求等方面则给予了最大的发挥和发展。 1、“道”是万物的本源和总规律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知北游) 物质的本原必然是非物质的。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渔父) “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是宇宙万物的总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从混沌之前到无限的永远,天地鬼神也受到道的支配。 2、“道”的普遍性 “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庄子·知北游》) 道与物没有分界,有分界的是物,没有分界的分界,是分界中的无分界。 道不仅存在于天地、日月之中,而且在“蝼蚁”、“娣稗”、“屎溺”。 3、道自然无为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生化,无非一道也。道的运作,非有意制造,而是自然无为。 《齐物论》中关于人籁、地籁、天籁的论述,旨在说明天道的无为。强调万窍怒号的大风小风完全是自吹自停,其背后没有精神的主宰或造物主的作用。 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齐万物、泯是非、一生死 (一)事物及其存在的相对性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秋水) 一切事物,其功能、属性,都是在相对的状况下才出现、才获得的,也都会随着相对的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事物及其存在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齐物论) 从此物看,对方为彼;然而从彼物,它即为此。庄子认为事物之间的这种彼此的区分是极其相对的。 (二)认识的相对性 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糜鹿食荐,[虫即]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朝三暮四 不同的认知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或同一认知主体由于主观原因引发认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谲怪,道通为一。” 事物没有大小之分,泰山与兔毛尖无大小之别;事物没有美丑之分,西施与丑厉是一样的;事物没有时间上的差别,殇子的短命与彭祖的长寿是相同的。至于大知与小知,大年与小年,大鹏与小虫也都是一样的。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是没有质和量的规定性的(相对的)。从道的角度看,都是不分彼此的。 (三)“以道观物”的认识方法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秋水) 庄子从“道”生万物出发,把万物视为“道”的暂时形态。万物的形态变动不居,转瞬即逝,并非真正的存在。因此,认识万物不应局限于表面形式的差别,不应依赖有限的认识。而应 “以道观言”“以道观分”“以道观能”、“以道泛观”(天地) 从“道”的观点看,事物的大小,长短的差别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此即是所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1、一生死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 形、生、老、死,乃是形躯的成毁过程,而“真我”则不系于形躯,不执着于生死。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故能浑化生死。 2、泯是非 (1)物不可知,不须辩。所谓“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物恶能知其辩?” (2)道未始有封,不应辩,“道昭而不辩” (3)是非无度,不可辩。即判断和检验是非没有客观的标准,因而无须辩。 (4)如何对待是非?“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使治为两行”。即把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