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年辽宁申论真题含答案
2008年辽宁申论真题含答案
在2008年9月6日刚刚考完的2008年辽宁省公务员的申论真题,内容可能有极少量的遗漏,顺序可能有前后颠倒,但主要的内容保证非常全,希望能给大家以参考。
一、反映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不超过150字。(20分)
二、针对材料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400字(30分)
三、自拟题目,进行论述,不少于800字(50分)
给定材料:
从2003年至2007年,仅山东省就有共206家韩资企业非正常撤离中国。这种“非正常撤离”对中国的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以政绩为导向”的对外招商引资政策敲响了警钟,引发我们对政策导向变革的反思。
人们往往都将这类经常忙于“搬迁”的企业称之为“候鸟企业”。
这些“候鸟企业”利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急迫需要,追逐优惠政策、资源而投资设立,待优惠政策期限临近就像候鸟一样迁走,哪里有优惠政策就飞向哪里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纷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之近年来GDP及招商引资骤然成为评价地方政府业绩的最重要的指标,追求任期内(一般为5年)经济指标好看、政绩数字增长几乎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主管官员的所爱。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在短期内出经济业绩,地方政府想尽各种办法、动用人员和条件、给出各色优惠便利招商引资。由于一定时间内资金的供给相对稳定而众多地方竞相招引,招商引资的难度不断加大。强烈的政绩压力和冲动、相对宽松的行政环境、缺乏足够监督约束的权力、较多的资源掌控支配促使地方政府拉开了一场遍布全国、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招商引资优惠比拼竞赛”。
正是因为各地政府为招到商、引到资而竞相“讨好”商资,给出了各种五花八门、或明或暗的优惠政策,且相互攀比、你无我有、你有我多,诱使、驱导投资商投政府、官员之所好,纷纷利用优惠政策进行投资(或实或虚)。而限于国家法规和社会关注,除了那些一次性交易优惠外,对招商引资开出的优惠政策基本上都有一个期限。
因此,相当部分的投资企业就充分享用期限范围内的优惠政策,待优惠政策期结束后又得到异地优惠暗示,就毫不迟疑地纷纷外迁,因为新的优惠收益大于搬迁成本。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一千美元后,一国要素成本将会相对快速地上升,国际资本也将随之不断转移到其他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与地区。这种某一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伴随着产业转移而兴盛或衰退,以及某一国家内部各种产业先后兴盛衰退的“雁行”形态,最佳的例子正是二战后东亚各国经济发展及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历程。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竞争力变弱的生产技术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而到了八十年代,在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纷纷转移到中国内地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各国。
二十年过去了,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的中国在未来几年里也将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在鞋帽、服装、玩具、日用品上的“中国制造”标签很可能将越来越多地变成“越南制造”或“柬埔寨制造”。
这一轮发生在中国经济最发达区域的外资转移,或者更严格地说,低端外资项目外迁的现象,从更大的范围看,反映的只不过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加快发展的大趋势,以及正在加速的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产业转移浪潮。
更多的“韩资企业逃逸”事件正在胶州、青岛、烟台等地方发生,韩资企业密集的青岛市城阳区和胶州市更是“重灾区”。
由于引入的韩资企业往往是规模很小,对环境的污染却很严重。在当下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上述韩资企业无法容身。
“韩国人总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表现得非常诚信,我也忘记与他们签订正式的合同。”战元群说,“但就是因为这样,我放松了警惕。”而一个更大的韩资客户——“青岛丰广工艺品公司”从2006年的9月份到2007年的2月份,累计欠其贷款达68万多元。目前,战元群的客户中已经有4家韩国企业“不辞而别”了。
“我对韩资企业是既爱又恨。”战元群说,不过,他仍然不得不跟韩资企业合作,毕竟还是韩资企业的订单多。而且因为地理原因,他们这个地方韩企比较集中。目前他的工厂每月会接到80万元左右的订单,其中80%以上都是来自韩资企业的,有时候他们的订单比例会更高。
“因为与韩资企业没有正式的合同,我们无法去起诉他们,即使起诉了,我看追回来的希望也并不大。”战元群感到十分无助。
韩国中小企业振兴公团青岛代表处下设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课长李炳直(韩国人)介绍说,从2000年到2007年间,采取非正常手续撤离青岛的韩资企业有206家,平均每年约25家,其中2007年最多,为80多家。而山东省外经贸部门提供的数据大致相同:青岛市2003年以来共有206家韩资企业采取非正常手续撤离,烟台市2007年有三家,但近几年来的总体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