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机理及预测技术徐守余.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剩余油分布机理及预测技术徐守余

剩余油的基本概念 流体在地下储层中渗流,流速相对慢,流量也分散,冲击力较小,故油藏流体对储层机械剥蚀作用相对较弱,但机械剥蚀作用一般与流体物理风化作用相互伴生。 2-1-J1662井83层2单元 2-1-J1803井83层2单元 (3)、机械剥蚀作用 注入水中的氧离子能对任何储层的孔喉骨架和孔喉网络进行不同程度的溶蚀,这种化学剥蚀作用使喉道增大,渗透率增加。 油藏开发流体剥蚀作用(溶蚀孔隙的毛管压力曲线) (4)、化学剥蚀作用 (5)、机械搬运作用 储层中微细的长石、粘土、地层微粒等物理风化剥蚀产物以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形式向前搬运。 (6)、化学搬运作用 化学风化剥蚀的产物一般呈胶体溶液或真溶液形式存在,一方面可以随采出的油水搬运到地表,另一方面也可以搬运到一定地方沉积下来,从而改造和破坏储层的骨架或孔喉网络,这种作用称为流体化学搬运作用。 卡堵式沉积 充填式沉积 流体所携带的长石、粘土、地层微粒等碎屑物质因流体流速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称为流体机械沉积作用。 (7)、机械沉积作用 (8)、化学沉积作用: 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存在的开发流体,在搬运过程中,当物理和化学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这种沉积过程称为流体化学沉积作用。 石英次生加大呈齿牙状 石英加大不规则集合体 孔喉大小对微观剩余油的控制 孔喉均质程度对微观剩余油的控制 孔喉形态对微观剩余油的控制 岩石表面润湿性对微观剩余油的控制 孔喉连通程度对微观剩余油的控制 微构造起伏与未被水洗剩余油的可能分布状态 上倾和下倾驱油时,油相运移动力的示意图 (A )油滴;a—在并联孔道中;b—在H形孔隙中;c—在死孔喉中;d—在由于胶结物被封隔的孔隙中(Dawe等,1978);(B)索状;(C)蔟状 剩余油微观形成机理  (A)毛细管力作为驱动力;本区注水驱油实际是主要克服粘滞力和重力影响。 ①单孔道模型。对于单根圆柱形毛细管模型,油或水单相渗流速度服从泊稷叶公式,即 单根毛细管的变断面油滴阻力示意图 ②双孔道模型。储层孔隙体系很复杂,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模型表述,但可定性地用一对不等径的并联孔道即双孔道模型来阐明驱替动态。 双孔道模型剩余油形成作用力分析示意图(据Dawe等,1978) * 剩余油分布机理及预测技术 徐守余 石油大学(华东) *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采出总储量的30%左右,这意味着还有大约2/3的剩余石油仍然被残留在地下。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提高采收率无异于找到新的油田。据估计,只要石油采收率上升到50%,就可使地球上的石油生产至少延续到22世纪。如果世界上所有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相当于增加2~3年的石油消费量。因此,从出现石油开采工业以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为之奋斗的头等目标。 概念辨析 目前关于储集层中的油气分布,有这几个名称需注意区别: 原状油:投入开发前油藏中的油。 残余油:指特定开采过程终了时,油藏中残余下来的油。 剩余油:一般指投入开发后,在现有的开采工艺条件下,油藏中的可被开采的油,也称剩余可动油。 剩余油研究是油田开发研究中的永恒的主题。 2、剩余油的状态 油藏内剩余油的状态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储层岩石孔隙中剩余油的状态研究,有助于理解其形成与分布的机理。剩余油分布状态主要有: 网状、片状分布 ×100 剩余油宏观研究 研究重点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剩余油宏观形成机理研究 对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平面剩余油富集区: 剩余油饱和度及剩余 储量丰度高值迭合区; 边滩中的水下浅滩、 凹槽,天然堤; 双凸型、顶凸底平 型、顶平底凸、顶底鼻 状等微构造模式; 强非均质井区 流动单元 B, C分布区 Ng44不同沉积相带剩余油饱和度 (统计72口井,126井段) 36.00 40.00 44.00 48.00 40.3 44.3 47.1 45.9 滩脊 水下浅滩 凹槽 天然堤 中一区Ng44 累计水油比分布图 5 15 层间非主力层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但剩余油潜力仍在主力层。 0 20 40 60 So (%) 中12-J411井Ng3-4层间剩余油饱和度对比图 层 位 3 3 3 34 3 5 4 2 4 4 47.5 57.0 52.0 46.3 52.3 1).沉积层序上部; 2).多段富集。 沉积韵律性控制纵向剩余油富集 单元间夹层是控制纵向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 不同含水级别各层的剩余储量 在宏观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入水未波及到的、或者波及程度比较低的部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构造、储层非均质性以及井网条件的控制。 一般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①边缘相带,如河床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